王守义60岁创业,承认上市是赚钱的,年营收23.4亿。
王守义十三香是典型的家庭配方。建国初期,刚刚接过秘方的王守义,一直延续着祖上制作香料的方式。然而,工厂的兴起和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原本就面临动荡的香料行业勉强维持生计。等到王守义60岁的时候,看到国内经济终于逐渐恢复到适合工业发展的环境,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一向保守的王守义终于花钱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
与其他香料品牌相比,王守义十三香其实远不止13种香料,而是由王守义本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重新研发的一款含有20多种香料的调味品,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王守义在香料领域的强大天赋。
就这样,十三香以其独特的宣传和“民以食为天”的魅力迅速传遍了全国。现在已经扩展到200多种产品,几乎可以说是调味品界当之无愧的“皇帝”。更神奇的是,创立37年的十三香至今仍未上市,也未出借。
论文认为,十三香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配方,还在于许多企业不敢想的价格配置,因为迄今为止其生产成本控制得非常严格。据说毛利只有80美分一盒,创立时利润只有5美分。正是因为这种“廉价”和坚持。成立仅几年的十三香,1998年实现营收4亿,2009年达到23.4亿。一方面是企业很好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其实和这家公司创始人60岁创业有直接关系。
与国内其他创业案例相比,王守义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他不仅潜心做调味品,拒绝企业贷款和各种冠冕堂皇的营销模式,甚至在去世前,还严格要求子女在接手企业后不得搞“圈钱”操作,也就是目前很多企业的买地建厂、上市、卖地、“经营不善”等“一条龙”操作。
正是因为有了60岁创业的中老年人的固执和坚持,王守义十三香才能以其扎实的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不变的口感和不变的口碑。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王守义这个名字和十三香已经完全绑在了一起,不可分割。这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王银良,也就是王守义的儿子,一直遵从父亲的坚持,对公司的经营不做太大的改变,但同时也在努力探索更多的产品,经历了近200次的新产品研发。然而,这些尝试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一个做单一品牌的公司,在目前的经济结构下,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有趣的是,十三香在王守义的扩张和发展与仿冒密切相关。自从“兴隆堂”这个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以来,王守义及其后代从未停止过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
王守义去世后,整个国内调味品市场开始风起云涌,人们都在思考能否在十三香行业分一杯羹。但王银良不仅极力维护父亲的生意,还专注打假,甚至为此专门成立了“打假办”,目前打假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其打假成功与企业始终坚持极低利润的做法有很大关系。如果要模仿,必须要有类似的调料和配方。如果不建设足够强大的生产线,肯定会偷工减料,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成本都不会比现在的机械化生产低多少。也就是说,即使打价格战,王守义也很可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报道指出,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为了维护父亲的品牌,王银良请来了所有试图拆分甚至拆分的亲戚,经过数次企业改革,现代管理模式和科学决策的管理机制逐渐形成。现在的王守义十三香无疑是一家聚集了电子商务和现代工业生产线的调味品企业。
然而,从目前王守义十三香的继承人来看,这家企业面临的问题正是由于其创始人带来的强大影响力。人们常说“三代不富”,用在王守义家里可能不是一句空话,但造成这个问题的不是王守义的儿子或孙子,而是产品。
目前电商行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不断冲击十三香这个品牌,因为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但同时调味品的选择也更加“懒”。喜欢成品和半成品的人多了,愿意自己做饭的人少了。十三香在酒店产品中更多的是作为调料使用。然而,即使在餐馆,激烈的竞争也开始要求他们降低成本。
作为企业的负责人,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原本是个纨绔子弟。在英国留学时,他认为房地产是发展的未来,他做了很多房地产投机。结果最终亏了几千万,不得不回国。直到他第二次把所有积蓄投入房地产,才勉强赚了十几亿。王太白终于开始正视家族生意,用自己的方式遵循祖父“不上市不贷款”的经营原则。
按照严格的标准和精湛的现代工艺,十三香在王守义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生产方式和人们口味的变化,让十三香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很多人觉得可能好景不长,成为十三香的品牌现在也陷入了十三香的困境。
目前,继承了王守义企业的王银良和王太白正试图通过电子商务行业将13香推向海外。除了始终坚持走属于创始人和企业的创新之路,电商行业在这家公司的发展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以前品牌的建立可以依靠人际传播和优秀的产品质量,现在需要增加信息传递方式。
其实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十三香这个品牌,这对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但相信目前继承这个企业的王氏后人,不仅有长辈的坚持和固执,更懂得创新和发展。希望驻马店市兴隆堂牌坊门能长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