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为什么叫江南米市?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朱家角,在明朝万历年间以布业闻名江南,素有“衣为天下第一”之称,逐渐成为江南巨镇。朱家角曾经是江南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到了明代,朱家角已经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城镇。到了明末清初,朱家角的米业一枝独秀,米市贸易超过了“衣棉被天下第一”的布业,布业的繁荣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繁荣。朱家角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特别适合种植水稻。曹刚河贯穿整个城镇,西连太湖,东连上海。自古以来就是运粮的交通要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江南米市朱家角,方圆有成百上千的农民愿意到朱家角卖米。200年前,曹刚河每天运送数千万石谷物。清末,朱家角镇有四大著名米线。清末民初,商业的繁荣程度已居青浦县之首,是周边四个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抗战前,该镇商贾云集,以北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从一里桥第一油厂到东石街的尖端,这条街有三里多长,店铺千余家,所以有“三井(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个角”之称。民国时期,朱家角的米业达到顶峰,其青角瘦米是上海米市上最好的,远销海外到北京。水稻出现时,峰值达到2-3万吨(1.500-2.25万吨)。当时,曹刚两岸有100多家米厂、米店、米店。每年新谷登场,河港被米船堵住。米市的兴起象征着朱家角的商业繁荣,成为北街百业之首。沿着北街,曹刚河上有一望无际的稻船和稻排。江浙沪长三角地区都要摇船到朱家角北街。看这里的大米市场价格,这里已经成为大米市场的“信息中心”和“价格枢纽”。朱家角的“香清瘦米”大米成为全国大米市场的“领头羊”,作为贡品,身价百倍。在朱家角北街的大米市场,每当大米登场,人群和商人就聚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