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历史和简介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637421。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自称“绵”、“金门”、“布努”、“冰多尤”、“黑尤孟”、“王公”。由于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出现了潘瑶、山子瑶、天花板瑶、花篮瑶、郭珊瑶、白裤瑶、姚宏瑶、靛瑶、八排瑶、平地瑶、敖瑶等不同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瑶族人口为2637421。人们。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分支复杂,各地差异很大,有的甚至不能互相交流。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国语,一般用汉语。瑶语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族的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族接触,全国各地的瑶族普遍汉语流利,有的壮、苗语流利。

瑶族生活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之间。村庄坐落在周围,青竹绿树,风景优美。因其生产方式、住所、服饰的不同特点,有多种自称和别称。如:潘瑶、茶山瑶、山子瑶、敖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拥有多达2 0个分支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姚成为他们的统称。

关于瑶族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山越说”之说,也有“乌溪蛮说”之说,还有多种来源之说。然而,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满静”和“长沙武陵人”有族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后,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采取“驻防”政策,从中原派遣大量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地区的蛮族按丁纳税,但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顽税”。永和元年(136),由于苛捐杂税,武陵人,包括姚祖都相继起义。

南北朝时期,瑶族先民已分布在东至寿春(今安徽寿县)、西至商洛(今陕西商县)、北至汝营(今河南东部、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湘、粤、桂三地,史称莫姚曼。莫妮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朝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控制瑶族地区。在地方官员或地方首领的统治下,一些瑶族地区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在瑶族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迁徙。元朝时,官员派人收税,当地的瑶族人非常好客,官员们都忘了回衙门。衙门误以为瑶民杀了前来收税的官员,于是派兵剿灭,瑶民被迫迁徙,转移到异地。会前,他们把犄角分成十二段,掌管十二个姓氏,相约千年后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