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发展历史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一种带有微处理器的数字电子设备,是一种用于自动控制的数字逻辑控制器,它可以将控制指令加载到存储器中存储并随时执行。可编程控制器由内部CPU、指令和数据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电源模块、数字模拟等单元组成。

广泛应用于当前工业控制领域。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出现之前,一般需要用上百个继电器和计数器组成一个功能相同的自动化系统。现在,编程简单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模块已经基本取代了这些大型设备。一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系统程序在出厂前已经初始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辑相应的用户程序,以满足自动化生产的不同要求。

原来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只有电路逻辑控制的功能,所以命名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后来随着不断的发展,这些功能简单的计算机模块有了包括逻辑控制、时序控制、模拟控制、多机通讯等多种功能。,它们的名字也改成了可编程控制器。但由于其缩写与PC和个人电脑的缩写相冲突,又由于多年的使用习惯,人们仍然经常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名称,在术语上仍然使用PLC的缩写。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已经相当接近于一台轻量级的计算机,甚至出现了集成个人计算机(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PLC架构的PC-BASE控制器,可以通过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模块控制机械设备、制造过程和其他控制模块。PLC可以接收(输入)和发送(输出)各种类型的电气或电子信号,并使用它们来控制或监督几乎所有类型的机械和电气系统。

发展历史

可编程控制器的兴起与美国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PLC起源于1960年代,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了解决工厂生产线调整时继电器顺序控制系统电路修改耗时、检修维护困难等问题。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出现之前,汽车制造业的一般控制、顺序控制、安全联锁逻辑控制都必须完全依赖于众多的继电器、定时器和特殊的闭环控制器。它们体积庞大,噪音严重,不仅每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对维护人员在继电接触器系统维护方面的熟练程度要求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