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棉胡同的历史演变
花棉胡同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东北部。它北起罗尔胡同,南至护国寺街。到了明代,史静五成坊巷的《胡同集》和《万书杂记》被做成花棉胡同。清乾隆十五年首都全图,“棉花”误为“棉花”。1965罗尔胡同和斗鸡坑胡同部分合并。花棉胡同66号是蔡锷的故居。在旧社会,内城有三条胡同叫棉花胡同。一是路口,1965后,用了“东”字;一个在东四,已经撤销了;一在此地,因蔡锷而生辉。
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军秦良玉三次率领白卫军将士,前往北方效忠国王,并拿出全部家产作为俸禄,以弥补朝廷连年战乱造成的军需不足。四川营胡同和胡同是秦良玉都城驻防的地方。因为明末国库空虚,就纺棉布来提高军饷。清代曾有人写过一首名为《川营挂秦良玉驻军遗址》的诗,说:“金印传三将,绣旗认川营胡同。时至今日,秋雨秋夜,隐约听见杂纺之声。”诗词不是名家所写,却能体现人们对这位爱国女英雄的怀念。的确,北京的四川营、花棉胡同等地名沿用至今,足以说明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敬仰。后世仰慕秦良玉的仁人志士也不少。比如13岁的辛亥烈士秋瑾霞,在读到描写秦良玉的小说《奶酪坑的故事》时,非常感动和羡慕。她曾写过一首诗《满江红》,诗中有一句“于凉荀名在泪下”(见中华书局出版的《秋瑾文集》),可见秋瑾的忠义侠义并非没有秦良玉的遗风。在四川营的驻地建史鸷安。蜀人修建四川会馆纪念秦冰。博物馆额上的书上写着:“蜀中女强人秦良玉遗址。”民国时,这里开办了女子学校。
1965罗尔胡同和斗鸡坑胡同部分合并。花棉胡同66号是蔡锷故居,蔡锷,梁启超的学生子松坡,是护国运动的领袖之一,因反对袁世凯复辟而名垂青史。现在在中央气象局当宿舍用,一般比较齐全。
民国初年这里有一所女子学校。如今,四川英胡同已经变成了一条宽阔的马路,四川会馆也变成了居民楼。匾额对联早已不在,只留下一个女将军勤政千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