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画派历史

萧县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文献之国”、“文化大县”之称。是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萧县书画艺术从孕育、形成、发展到当代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清初,干嘉年间,扬州八怪崛起,萧县涌现出一批注重传统、笔墨、生活的新人。他们频繁地聚集在龙城(萧县古称),活跃于世。整个龙城的书画活动热情高涨。他们既继承了先人的传统技法,又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以“扬州八怪”为榜样,追求时代的新风尚,写意个性强,写实泼辣豪放,技艺日臻完善。一时间人才济济,专家辈出,出现了吴作子、、、王、吴、(刘安)、、袁汝霖等。他们的艺术理念趋于一致,意境趋于一致,并与南疆、华北融合,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影响很大。活动中心在龙城县,叫“龙城画派”。“龙城画派”成长于清末民初,在徐淮地区享有盛誉。他们建了一个神坛,说写意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艺术流派。

-

“龙城画派”受到“青绿派”、“八大派”、“八怪”的影响,尤其是“扬州八怪”。早在清代乾嘉年间,萧县的许多画家就与“扬州八怪”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嘉庆十九年出版的《萧县志》记载,吴生于古上村。年轻时可染书法,长久时可得其意。你擅长写作和绘画。他的弟弟吴作哲当时是杭州知府。有一次张应邀到杭州,在杭城遇到郑燮(板桥)。他为自己感到骄傲,但他很独立。醉后张是书法家,印象很深。金陵佛寺“大雄宝殿”二字,书写为张数,直径数尺,观者惊骇,遂与郑燮结为挚友。吴的三个儿子,冯舒、、冯翔,都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是三子凤翔,本名刘安,以画竹闻名。他的朋友曾赠的诗“醉而潦草,误以为扬州郑板桥”。现在只有一帧墨竹,看起来像郑板桥的笔迹。吴的堂弟,龚;他师从八怪,擅长书画,和张祚一样。当时萧县有句民谣:“一进家门,中堂字画满墙挂,吴作栋坐在中堂,两边是张太平”。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曾在萧县居住,留下的不仅是艺术瑰宝,还有艺术种子。有在龙城西关开茶馆的薛多。受黄慎的影响,他学习了人物画。茶馆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经常有人来这里品茶赏画,茶馆更是加倍红火。擅长书画的鲁曾得到一幅黄慎的《听琴图》,上面有许多题字。鲁反复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力量。

乾嘉年间,龙城画坛以擅长书画的吴、、、陆,以及山水画家袁汝霖、,人物画家薛铎为代表。那时候人才济济。由于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倾向相同,技法和趣味相同,文人气息和乡土气息交汇,以宽广的笔触表现个性,以豪放的笔触写实,又由于他们的活动中心在县城所在的龙城,所以被称为“龙城画派”。乾嘉年间,“龙城画派”以徐淮闻名。清末民初,小贤的书画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擅长画水墨牡丹的鲍翅和尚、擅长画山水的侯子安、擅长画牛的孙、擅长画墨竹的王等等。此时,龙城画派举办了书画培训:学习会,成立了书画研究会。侯子安、王子云先后走上神坛传授绘画技艺。这为一批学生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让人才和作品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龙城画派的发展标志着它分成几个不同的艺术层次:

一是一批领军人物已经成家立业,享誉海内外。

自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绘画通过徐悲鸿和刘海丽传入中国以来,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都建立了艺术学校。当时萧县进入这些学校的人多达二十七八个,其中有三个女生。曾经在龙城高等小学教过画的老师王子云,应聘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来调到杭州艺专。经他介绍,萧县一批学生去两个地方学画。此时就读于杭艺专的六位江北学子,除李可染来自徐州外,均为萧县人,即、刘梦碧、欧阳、和。刘开渠,萧县人,早年毕业,师从王子云。他们学贯中西,融为一体,造就了当今画坛的一批风云人物。

在当时主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刘开渠赴法国深造。他是当时第一个在国外学习雕塑的中国人。后成为当代雕塑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组长。长期研究水彩画的王兆民,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绘画艺术,别具一格,画风泼辣、豪放、淳朴。人们评价他的水彩画有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歌的境界四者之最。1980年赴法国举办个展,被称为“巴黎画坛盛事”。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在法国生活了30多年的朱德群已经成为巴黎著名的“先锋派”的代表画家,他以泼墨绘画为基础,将西方技巧与东方情怀相结合。他的画曾两次在“春季沙龙”中获奖。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羽·楚安认为,他的画是东方艺术中的精致,西方绘画中的通透和强烈,是融合东西方最成功的画家。他们的老师,曾任Xi美术学院教授的王子云,不仅是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还是艺术史研究者和艺术理论家。他的油画和雕塑曾三次参加巴黎沙龙展。有了这一批无所不能的画家,为绘画之乡的人才走向全国,享誉海外铺平了道路。

第二,国画艺术回归民间,将传统艺术引入现代生活和生产。

劳动人民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但水墨画长期以来仅限于休闲阶层。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爱隐居隐居的人,口若悬河,画师越来越多,一些本土画师应运而生。他们中有建筑工人、屠夫、裱糊工人、画家、教师、销售人员、理发师、政府官员和农民。这些被称为民间人物的作品,毫无愧色地走进了各级展览的高雅殿堂,成为画坛崛起的新军。据粗略统计,全县能学习石丹青技艺的有1.800多人,达到创作水平的有500多人,参加过县级以上展览的有300多人,作品被地级以上刊物选登的有1.40多人。萧县刘涛镇是“中国画之乡”的典型代表。字画活动遍布农家院,普通百姓也挂满字画,墙壁熠熠生辉。字画成了人们交流的珍贵礼品。农民画家既继承了龙城画派画友的优良传统,又在商品经济领域另辟蹊径大显身手。他们把字画从有闲阶层的书房里拿出来,打破了“君子穷”的规矩,把传统艺术搬进了现代生活,创造了一些工艺行业。如近年来,萧县办起了贝雕厂、根雕厂、镜子厂、玻璃器皿厂,都以水墨画为特色,生产精美的工艺品。它们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

第三,目前龙城画派人才济济,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未来的重要作用。

百岁老人萧龙士是今天龙城画派的旗手。他跨越几个历史时期,在萧县任教多年,博采众长,继承优良传统又刻意创新,自成一家。他的中国兰花曾被李苦禅誉为“国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入选英国展览。在萧劳等老一辈画家的推动和指导下,新秀罗斯脱颖而出。目前,来自外地的萧族画家近四位,萧县著名画家十余位。都是在传统泼墨画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和地方的长处,独树一帜。而新崛起的新秀,不仅博采众长,还刻意创新,自成一家。

-

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到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