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理性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存在内容繁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强等问题,存在将教学对象成人化、专业化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倾向于将一些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概念化、模式化、刻板化,导致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困难,进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历史老师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指人们争取某样东西或参与某样东西和某项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特点。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点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他们的英雄意图和好奇心,他们对过去的探索和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他们的心理特点是独立、依赖,愿意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挖掘和发现历史事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感。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法。

1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演示、生动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生活、科技、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挑战的提问,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度与水平相结合的题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并进行课前预习。

课堂以学生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然后全班分组讨论,老师回答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在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遇到困难老师会给予指示。最后总结一下老师黑板全文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担”的目标,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师生总是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这不仅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好的心理基础,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征也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运用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上很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如果只有语言叙述,很难描述当时的情景。历史教学不应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重新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影视教学情境,可以直观、生动地再现遗失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电教媒体,展示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一国两制”的课上,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纪录片镜头;重庆谈判第一节课放映了电影《重庆谈判》,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精神和斗志,达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2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历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慧”不仅包括学古知今的认知智慧,还包括探索未来的创新智慧。“智”的过程,就是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整合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比如,在讲授戊戌变法时,首先,围绕戊戌变法确定教学目标,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价值;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师生围绕“为什么戊戌变法没有成功”、“为什么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里程碑”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为了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大胆选择课本的知识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主观参与非常积极,思维活跃。他们在讨论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关键知识,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受到了活生生的历史的启发。

3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

历史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这种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更没兴趣了。比如一些历史条约就比较死板严谨。学生如何记忆它们?你得动动脑筋。比如天津条约:①公使驻北京。②牛庄(后改名营口)、邓州(后改名烟台)、台湾省(后改名台南)、淡水、潮州(后改名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传教士被允许在大陆自由旅行、贸易和传教。(4)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港口行驶。⑤英国赔款400万两,法国赔款200万两。条约的内容必须写下来,但是没有法律。我们做什么呢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外人进入公然行贿”,外人进入③,公众①,商家②,银行④,行贿者⑤。这个无聊的条约可以记住,另外的十个通商口岸也可以用公式记住,“镇南九老汉,嘴里叼根烟,喝一碗还发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一些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4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收集资料、实地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等。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机会。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以及科学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差异,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苏联为什么要派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支帮助中国国民党。学生们自己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得出了十几个结论: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实行的,苏联以国际主义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意和国民党联合,是因为当时中国还太弱,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 *当* * *强大了,也可以从国民党内部掌握政权,实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并联合国民党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以突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圈,扩大自己的阵营。这些观点都是课本上找不到的,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总结出来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辩论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宽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地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答辩,让全体学生都从中学习。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图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开展以“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一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调查活动;组织学生看历史片,学唱革命歌曲;引导学生收集乡土史料并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的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讨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历史教学的评价,主要不是看老师会不会讲,学生对具体知识记得多少,一次笔试的成绩,而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比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举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我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体评价中占一定比重;历史课学习成绩考核除了笔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自己收集资料、写历史小论文,也统计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历史的笔试也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素质和能力,逐渐扭转了死记硬背应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

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阅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历史剧,学习绘制历史地图,收集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历史遗迹等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增长学生的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