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仔村的五仔村传说

曾经,五子村就像北海的黑木崖、明顶。大部分来北海闯荡江湖的人都会去,不管是祭拜还是征服。

这是北海神话的发源地。一个占地0.333平方公里的小区,高峰期有上千家公司扎营,房地产公司挂满招牌,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口音的人谈论着土地和楼房。五仔村很多房子都是公司出租的,有些大方的公司甚至把年租金提高到20-30万元。五仔村的村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一夜暴富”。根据北海市的记载,乌仔村原是当地一个富人的果园。因为里面有一个小房子(北海叫五仔),所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子,土改的时候叫五仔村。1985之前是一个自然村,只有18户,11人,106亩地,主要种植红薯和甘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将这片区域的一部分划拨给老干部作为宅基地。后来,北海钟芳公司看到了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居民在城市中建造房屋的机会,将这个小村庄开发成了商品房。8×10m2的建筑市场价格约为5万。1990成立居委会的时候,五仔村800多套商品房入住率很低。

“早在北海神话兴起之前,北海就有一定的土地市场化基础。市民对土地和商品房并不陌生。”前市长秘书杨建平说。

他指的是北海特色的宅地。与其他地方的福利分房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北海人分配的是土地,而不是现成的房子。国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各有一处宅基地。盖什么样的房子,随便。

一个家庭可以有一处宅基地,如果一个人在机关工作。政府有两个人,有两块宅基地。如果父母也从政府机关退休,那么一个家庭往往有四块宅基地。这些宅地一般都建成三四层楼房,独门独院,土地在世界范围内。在北海随后的发展中,这些建筑成为成千上万家公司争夺的对象,也成为财富的象征。在钞票的作用下,原来的两层小楼盖了四层,原来的四层小楼盖了六七层。

“五子村一年长了三米多。凭空长出来的三米都是钱堆出来的。”一位留守人员说。

在那个几十万人蜂拥而入的年代,敲门声充斥着五仔村。找上门来的不是警察,而是饥渴的喊租声。租金价格上涨很快,从最初的几万到最后的几十万。

乡镇企业城原副总经理冯清楚地记得,他们租的第一套房子,年租金是654.38+20万元。他们想加点钱买房子,房东答应考虑。几个月后,房东试图把他们赶出去。原来有人给了楼主654.38+0万元以上的高价。为了尽快腾出房子卖掉,房东慷慨地免除了冯的房租。看到冯的不情愿,房东甚至给了他们一些补偿。

聪明的房地产开发商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商机。他们说服五仔村的地主,由他们负责养房子,然后他们把房子卖了,平分钱。

宅基地多的北海人一夜身价百万。他们是土地市场化的先富者。每天早上,贵州人老唐准时出现在五仔村的大街上,路上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乌仔村现在已经发展到大大小小50多家酒店。在这个“王者之旗在城头变”的新兴餐饮行业,“贵州家常味”是一面旗帜。

对于唐老板来说,翻开五仔村的十年记忆,是那么的漫长,又是那么的短暂。刚知道命运的生日,他说:“我四十岁的生日也是在五仔村度过的。”很多时候,他喜欢在餐厅打烊后,一个人走在这条短短的街上,感觉就像走在五仔村翻开的历史书里。

1993,那个夏天和炒的一样热。北海的开发传到了贵州。来自遵义的老汤夫妇带着一万块钱来到北海,选择了当时最热闹的五仔村开了一家小饭馆。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过乌仔村。

十年后的今天,常住人口超过4000人的五仔村,已经从一个公司村,逐渐变成了一个集餐饮、异域文化、大海为一体的城市景观,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齐名。每当有外宾在这里闲逛或用餐,见证了那段惊心动魄历史的老北海人都会告诉你,这个村子的一栋不起眼的建筑里发生了什么奇迹,有哪些名人来过这里,这里已经成为北海的象征。

吃食物成了那个神话的载体。想要回忆和寻找的人,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东西。皇都酒店是五仔村地界上唯一的高档酒店。

1992年底,皇都酒店比北海任何一家酒店都爆满。几个公司的人经常挤在一起做一个楼层,大家都抢着走,走廊里全是快速有力的脚步。一个男人提着一个大纸箱,放在前台让酒店保管。保安帮忙抬起纸箱,纸箱太重了。过了一会儿,那人下来说去拿东西。他随手打开纸箱,里面是一盒包装整齐的人民币。他拿出一叠,漫不经心地封好纸箱。他傻眼了,不过当时已经习惯了。

酒店外,还有人在炒床,等空房。

一个北海人,没有关系,没有宅基地,没有被征用的土地,没有渔船。在他变得富有之前,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并不聪明,但一直很勤奋。1992的冬天,老实人看着身边的人一夜之间拿着几百万的账单回家,心里有点压力。他在五仔村又短又挤的街上来回走了好几次。最后,他停在了皇都酒店门口。还有人匆匆进出,手里拿着各种批文,还有人拿着醒目的土地“红线图”。他们一出来,一进去,可能就几百万了。整个皇都酒店都是这样的人。

他突然觉得机会来了。他想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主意。

第二天,他准备了简单的纸笔,小心翼翼地敲开了黄渡宾馆一个房间的门。“先生,你买地吗?还卖地?”毫无疑问,住在这里的人要么卖地,要么买地。他迅速记下对方的需求,转身走向隔壁房间。

短短几个月,他就成了五仔村有名的土地中介。

1993年,北海的冬天来了,手头有地的人成了传递包裹的最后一棒,损失惨重。那些急于购买土地的人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他这个当初的老实人,因为专心做媒,才得以全身而退。北海当地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乌仔村:北海有一个叫乌仔村的社区,简直就是北海的“中国村”。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东北都有,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卖羊肉串,烤红薯,花江狗肉,桂林米粉,特别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种火锅花盛开,麻辣烫让人流眼泪鼻涕。当初北海人吓得虎视眈眈,现在还斗志昂扬,可以和不怕辣的四川人,不怕辣的贵州人,不怕辣的湖南人一较高下。没错,除了飞机和四条腿的板凳,没有什么能经得起北海人的品味。没有老字号,没有那么多金科玉律和规矩,吃起来往往是新的。也是北海“海纳百川”的例子吗?

老唐的“贵州家常风味”餐厅在乌仔村已经扩张了好几倍,他的儿子出生在北海,成了北海人。他是这里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老招牌餐厅。很多退潮的公司老板回北海找他当“信息总监”。他身边的小社会是直接反映北海兴衰的晴雨表。

“有人喊‘老唐,老唐,你还在北海吗?’”老唐说道。

一位北海人说,即使未来乌仔村被夷为平地,它仍将是北海的象征,永远是北海这座移民城市最激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