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的历史是怎样的?

贞元历史

名字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镇远”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史·地理》中。建都四年(公元1402年)至今已经600多年了,边界一直没变。

相传原镇远府(今半镇旧址)在傣语中称为“六坠河城”,又称“叶正”,意为“郑”为小城,“野”为粮仓,意为粮仓之城。后来,由于语音的关系,“叶正”的音译演变成了镇沅。还有“人活元代”的说法,故名“贞元”。

古代史

1985年,镇远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石斧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说明镇远也是早期人类活动发生的地区之一。

夏商时期

镇远县在夏朝属于凉州地区。但当时镇远属于异乡,并没有正式归中央所有。

哀牢古国

战国中期至公元69年,镇远属哀牢古国管辖。

在云南西部,曾经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哀牢古国。哀牢古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化发达,民族众多。是云南历史上三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时400余年,形成于公元前300多年的战国中前期。

哀牢古国在鼎盛时期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疆域约654.38+0.38万平方里。今天中国的保山、怒江、德宏、西双版纳、大理大部分都属于哀牢故地。此外,哀牢古国还管辖着现在的缅北、缅东和老挝北部。西汉时期,汉族开始迁入哀牢境内,与哀牢土著杂居,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使哀牢古国形成了以土著民族为主,外来汉族为辅的多民族历史国家。

汉朝

西汉时期,镇远直属于哀牢古国管辖。东汉皇帝永平十二年(69年),东汉附柳貌。东汉政府设永昌郡,益州六县,并设丧所。自公元69年起,镇远属东汉永昌郡管辖。

汉武帝在派人打开西南夷区,开辟通印之路时,于公元前209年,派兵渡澜沧江水,攻哀牢,“设、布维两郡”。这次军事扩张结束了丧狱的鼎盛时期,国家局势衰落。建武二十七年(51),东汉光武帝,哀牢部落酋长王贤利,派使者到他家。东汉封他为“国君”,并将益州郡所属的六郡划为“益州西属”,即后世历史上著名的“哀牢古国”。

18年哀牢王国建立后,即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刘茂继位为第二代哀牢王,并派其子出使东汉。当时哀牢有5万户,55万多人。东汉时,政府以益州、哀牢县等六县设立永昌郡,哀牢王为部落酋长,并派官员进行行政管理。哀牢史称此事为“因刘之出现而丧国”。东汉时,永昌县是中国第二大县。

蜀汉

蜀汉时期,镇远属云南郡。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定西南,将建宁、岳涓、永昌分为云南郡,辖云南郡(今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辖云南(今祥云、)、奥多(今永仁、大姚北部)、(今大姚、姚安南部)、谷府(今华)。

金朝

金代时,镇远属云南宁州县。

金代初,建都宁州,云南郡属宁州。太史六年(270),云南的县中又增加了云平、永宁两县,共9县。永嘉五年(310),云南俞晔县设东河阳县。年初分云南县蜻蜓目和陇东县兴宁县两县。至此,云南县领云南、东谷府、西谷府、云平、协隆五县。咸和八年(333),蜀国李雄占领宁州,建立建宁国,云南郡属建宁国。建元元年(343),李氏定居汉州,云南郡属汉州。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镇远属爨氏政权管辖。当时的建制仍属宁州云南县。

东晋后期,长期混乱。西南爨氏乘机占领华南(西南),攻打宁州刺史。晋末南北朝至隋初,打击西晋旧制,云南郡属西域。

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东晋初年,从内地迁到云南的爨越来越强大。爨独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统治了四百多年,称滇池地区为昆川(或昆30),并与隋唐保持着经济文化联系。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随着云南重新纳入中央,镇远回归中央管辖。隋炀帝开十七年(597年),出兵南征爨氏,消灭了云南的割据势力,使云南恢复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隋朝对云南30多年的管理,结束了南北朝以来乱置郡县的局面。共工、谢赫和周坤的建立,标志着云南的县制由三级变为两级。平定爨氏叛乱,沉重打击了爨氏势力,对巩固云南统一,加强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隋朝在云南更多的是依靠军事征服,而不是政治设施。战争给云南人民带来了灾难。隋朝在云南的运作虽然短暂,但其作用不容忽视。

唐朝建立后,立即治理云南。首先,唐高祖释放了爨万的儿子爨弘达,任命他为刺史。第二,许多民族领袖相继加入唐朝。唐朝根据其疆域大小,设置大州小县,仍然让这些最高领导人担任刺史。第三,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唐朝先后在今天的云南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并设置了南宁都督。后废弃南宁都督府,设耀州(今姚安)都督府、安南(今越南河内)都督府、荣州(今四川宜宾)都督府。附近的三个政府管辖着云南的吉米州和县。这样,唐朝初步恢复了汉晋中央王朝在云南设置的郡县规模。

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立铁柱惩戒。

南诏时期

南诏时期,镇远属宋金管辖。

在唐朝的大力支持下,南诏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统一了“六诏书”,唐朝册封皮洛格为“云南王”,开创了云南政治史上的新局面。

南诏(738 -937)是唐朝时期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奴隶制政权,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738年由孟社昭首领皮洛格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灭,建立大理。

大历时期

大历年间,贞元属威远满清府。

大理国(白色:Dablit guaif)是一个位于今天中国的中世纪国家。大理是中国宋代白族在今云南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晋末天府二年(937),白族海祭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大理。

大理的首府杨卯镇的政治中心在洱海。版图大概是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老挝和越南的少数地区。行政区域相当于南诏,东有普安路横山(今贵州普安),西有缅甸江头市(今缅甸界沙),南有临安路鹿仓河(今越南莱州北部黑河),北有罗勒斯大渡河,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元朝

到了元代,镇远属于沅江路的威远门大宅。

蒙哥汗登基的第二年(1252)七月,他命令弟弟忽必烈和乌梁哈台将军攻克大理。同年秋,忽必烈从蒙古发兵南下。1253年12月,蒙古军队攻占大理首府太和城(云南省大理州)。蒙哥汗第四年(1254)初,忽必烈夺取大理后,于1254初北迁,留下大将兀良合台继续治滇。同年秋,乌梁哈台派被俘的大理大师段兴之到蒙古寒亭见蒙古可汗。蒙哥汗心软,给了他们金牌,让他们回去继续管理原来的部委。段兴之回部后主动帮助蒙古人作战。不久前,大理五城八府四县,蒯乌、白满三十七部,都隶属于大蒙古汗国(元时(121兀良合台传);《文渊雷》卷四十七《天下大典序》?征服”)。

1274-1366年,元朝立云南省,将这一地区纳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至元八年,南路、北路、中路三十七路。在临安路(今云南通海)、鲁南州(今云南路以南,当时属澄江路)、武安路(今云南武定)设立总经理办公室。

明朝

1381年,明成祖洪武派遣大将傅友德、穆英率军攻陷云南,灭了元朝的王曦梁,汉族移民开始大量进入云南。

明洪武三十五年(文健四年公元1402年)十二月,设立镇远郡。贞元建制最早见于此。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四月,升任镇远府,调任云南公检法司,设乐典、泸古寨等官司,现辖镇远、景谷地区。

明末,南明皇帝李咏逃往云南。清朝初年,1659,当时的国王吴三桂被派去追捕李咏。1662吴三桂从缅甸夺回了皇帝李咏,并在昆明绞死了他。

清朝

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命其镇守云南,带兵入缅,逼缅王交出南明皇帝李咏。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在昆明杀了南明皇帝李咏。同年,清廷封吴三桂为天亲王,雍正时还辖贵州省和云贵。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都附和他的信,成了自重的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清。发动旧金山叛乱。清政府部署重兵镇压叛乱,逐渐扭转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元昭武。他自己也开始留头发,改穿明朝的衣服。同年秋病逝于长沙。他的孙子吴世贞继位,退居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其余投降。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立刘关,乐典之讼改为恩乐县。“威远(今景谷县)土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为威远殿,楚雄府改为梨园府。乾隆年间,镇远府降为直隶府,威远厅改为李普洱府。镇远县位于老城区。"

清初,政府再次建立。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为直隶州。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升为直隶会馆。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堂改镇远县,迁燕坂井,隶属普洱道印。

摩登时代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第九支队41团解放镇远县岩板井。

1949 10 16年6月,镇远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李宁二区(1953改为思茅区)。

1954年改为镇远县人民委员会。由于地方狭窄,县城迁到了下观音。

1959 65438+10月1,镇远县撤销,并入景谷县。其中,新抚公社划归墨江县,德安公社划归普洱县,董哲公社划归新平县,恩乐、龙文公社划归景东县。

1961 3月1,恢复镇远县建制,辖梦达、镇泰、里围、兴城、田坝、古城、恩乐、龙文公社。65438+2月65438+5月,董哲公社从新平县调回云南。

1990年2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镇远县,成立镇远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辖11乡(镇)、165438行政村(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