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

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记录语言和相互交流,不断改进汉字的书写形式。从甲骨文到现在,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一种书面语,只有少数占卜史家使用。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骨上。由于龟甲骨较硬,笔画以直为主,很少圆。因为是用尖刀雕刻的,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征:形象性强,无八股,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也称为钟鼎文,盛行于西周。这是一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状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刻在一个模子上,然后铸造的,所以更容易书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形状圆润,大小均匀。与甲骨文相比,象形性较低,文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变体较多。

③篆书

篆书有两种:大篆和小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的一种文字,又称温柱安。其形体特征与青铜器铭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众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文字同一政策时发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修订。由于是官方颁布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后,异体字大大减少,字体为长方形,为汉字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小篆的笔画更加对称整齐,线条粗细均匀,更加圆润,象征性增强,画面意味大大减弱。因为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的,所以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化。

④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代。秦代隶书和篆书并行,是隶书抄写公文的一种方便字体。小篆书写困难,不能满足秦代公文的需要,所以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为了写字方便快捷,李殊把小篆的圆平线条改成方、直、粗的笔画;变《小传》的纵向衔接结构风格为横向平伸;这个时候,隶书就变成了不再是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极大地改变了汉字的字体,所以“隶书变”成了古今汉字的界限。小篆之前的汉字是古汉字。它们的相似性表现为象形性强,刻板性差。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个构词元素——笔画。隶书之后的汉字是现代汉字。现在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文字由有限种类的笔画组成。汉代的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形式,也称为“韩立”(又称隶书)。韩立的写作风格多样,一是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是以圆笔为主,比如曹全碑。⑤.草书草书是由李芹和连笔的草制成的。隶书风潮至今仍保存在曹彰,以杜牧的急章为代表。隶书的部首结构和象形特征在这片草丛中消失了。因为它的笔画是连在一起的,越发展越潦草,不具有示范性。所以逐渐从实用性转变为书法艺术,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张旭的《狂草》。

6.楷书

楷书又称真迹、隶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彻底消除了隶书中残存篆书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体系。楷书的特点是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晰。时至今日,它已成为汉字的常用字体。从书法艺术来看,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是主要的书法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楷书。⑦.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快写体,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它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工整,笔画连续,字独立,书写速度快,识别清晰。是一种常用的笔迹,至今与楷书并列使用。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上述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汉字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个新字的出现都改变了以往字体难写难记的特点;与此同时,汉字也趋于定型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