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他家最近四代以来的变化看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性变化?

以饮食为例:

中国茶叶的口味和消费大体经历了五次变化:

第一,在中国古代,茶最初是作为一种解毒治病的药物。传说神农尝遍天下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百毒”,于是感念救命之恩,广播天下种植之法。就像今天煎中药一样,煎其汁,服之。《茶经》还指出,“口渴、停滞、脑痛、目涩、肢烦、关节不舒服”等症状都可以通过饮茶来治疗。二、中国的饮茶方式在汉代“煮”之后进入第二阶段。这时,茶已经从医学发展成为一种大众饮料。晋代郭璞在《尔雅注》中称之为“可煮成汤喝”。这里的“煮”和“汤”两个字表明了当时饮茶的特点。据《茶经》所引《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做饼,老叶作米糊。如果要煮着喝,先炒到发红,捣碎,放在瓷里,盖上汤,拌上葱、姜、橙。醒酒无眠。这样煮出来的就是粥样的汤,所以也叫“茶粥”。唐朝以后,盐也被广泛使用。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流行的奶茶,藏族流行的酥油茶。

第三,“淹”就是将茶饼捣成茶粉,加入调料,用开水冲泡。这种方法在唐代很流行。宋代以后就不加调料了,但和今天喝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是茶叶必须做成粉末,喝法和今天喝砖茶挺像的。

第四,直到明代,饮茶才进入现在这样的制茶阶段。据沈德福《万历野集》“至洪武二十四年(1319)九月,设龙组,但采茶芽以进。.....根据茶的调味,捣为薄饼,有扭曲的味道。.....今人只取第一阴之精,取泉买筏,一泡就啜,始崇饮酒永。”这里明确说明,不加辅料,用开水冲泡饮用的茶芽制作方法始于明朝初年,但煮茶之风仍与泡茶方法长期共存。

第五是“做菜”。现在社会上主要的茶叶消费方式是泡茶,仍然喝茶,但也不乏煮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省茶叶改良农场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分析和鉴定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美食“茶宴”,它不仅丰富了茶文化,而且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这个“茶宴”* *有11道菜,都是用中国名茶做的。它们是绿茶沙拉、冻茶豆腐脑、红茶虾、祁门红茶鸡丁、香片蒸鳕鱼、铁观音炖鸡、茶包子、白浩乌龙茶炖牛肉、红茶熏鸡、香茶排骨和竹丸子。中餐和“茶道”完美融合,真的是相得益彰。可喜的是,近年来,江苏省金坛市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用茶产品“天然超微绿粉茶”。它将给人们传统的喝茶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从四合院的变迁看外国建筑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按照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厢房,厢房和小院。庭院铺地砖,两侧可种植花草树木,形成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种房子的典型。

1900后,英、法、美、俄、日等国相继在北京建使馆区,在天津租界建住宅,建筑风格欧式、日式。为了方便外国人居住,北京建了六国饭店,7层高,红墙,壁柱隔开,欧式经典装饰。这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住宅楼。

当时最具地方特色的两大三角洲是长江和珠江。江南水乡的房子大多是四合院式的。桥、流水、房屋、码头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中国南方山水画。

自从外地人进入长江流域,上海人口激增,地价飙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欧洲联排别墅的形式建造了一批低成本的木屋,形成了最初的小巷式房屋。70年代采用砖木结构,设计了上海特有的石库门里弄住宅,这是一种群体居住风格,也是上海住宅的主要形式。石库门多成排建在整齐的小巷里,是砖木结构的相邻房屋,脱胎于传统四合院。门是垂直的,很深,相邻的石库门房子在过道的两边。20世纪初,江南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住在弄堂里的群体居住形式,于是中国传统的独门独院的居住形式开始被打破。

在珠江三角洲,包括福建的一部分,20世纪初,发了财或有积蓄的华侨开始投资家乡。许多当地的房子是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塔楼非常有特色。例如,在广东省开平市,有2600多个形状各异的了望塔,其中相当一部分建于20世纪初。他们的风格有罗马、土耳其、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碉堡以及中西结合的风格。它们气势磅礴,色彩斑斓,展现了所有的欧洲风情,让游客很难相信这就是中国的乡村。华侨家庭之所以要把房子建成仿欧洲古建筑的瞭望塔,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比较富裕,怕土匪抢劫。所以瞭望塔一般5-6层高,有瞭望塔,增强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