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品后记
生物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印记效应”,只认第一个,不认第二个:小鸡刚孵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母鸡,是其他动物,它还是会跟着。特别奇怪的是,小鸡一旦形成跟随反应,就不会对其他物体产生类似的反应。
科学研究还发现,“印记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身上,也存在于人类身上。如果让宝宝每天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到他两三岁的时候,孩子就会对电视产生“印记效应”,但对妈妈的话无动于衷。
华东战略区军事统帅粟裕一生功勋卓著,但命运坎坷。妻子楚青说:“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逆境,粟裕几乎隔天。”悲伤的话令人震惊。
战争年代,粟裕统率多达80万大军,横扫千军,叱咤风云,英勇无比。但由于他只是副司令或代理司令,蒋介石不仅认为他的指挥是别人做的,还说“山海关的军队最狡猾”;除了统帅部和兵团一级将领,普通士兵也认为是别人在指挥自己的行动,纷纷抱怨:“陈司令的电报是哒哒哒的,小兵的脚在扑腾。”
姜山在位之初,当年冒着生命危险的人都可以根据功绩享受赏赐,而在享受爵位的时候,粟裕很快就成了第一批被错误批判的高级将领之一,早早戴上了“帽子”,坐了冷板凳。
“文革”后,东方三十年,西方三十年,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人都翻身了,唯独粟裕受了多年的苦却还是没有机会。因为对他的处罚与上述“坏人”无关,苏羽还是只好默默地站在一边。褚青老人曾说:“粟裕冤案不是毛泽东干的,也不是林彪干的。犯他的人有的还在,至少那个山头的人还在,阻力和困难还是很大的。”
直到1994,中央军委才决定在当事人死亡后公开为粟裕平反,但仍有人施加影响,企图阻挠签字。
36年来,粟裕的功勋和影响被掩盖、淡化、转移、抹杀。世人在军事史上的所见所闻,大多是一些虚假的“母鸡”。一旦真正的“母鸡”苏羽再次出现,“印迹效应”势必会让他们对他产生排斥和抗拒。无论新发现多少硬史料,都是“够用”的,必须剪掉,以适应自己的“印记”鞋。
这些感受一直困在胸中,所以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主要目的是消除一部分人的“印记效应”。所以我采取了比较的方法,用一笔一墨的阐述了一些历史人物,以期“只通过比较来区分”,让人们重新认识真正的“母鸡”。
一本书的初衷再美好,也不一定能完全达到效果。但是我不想。这本书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各大网站精选部分仅在新浪读书频道就达到1300多万点击量,留言26000多条,跻身十大人物文档榜。
80岁的楚青亲笔写道:“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枕边,经常在睡前读,让我感到充实和真实!”将被永久保存!“90岁的秦老先生,原第三野战军作战部长,看了这本书,写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敢说他们不敢说或不能说的话。《粟裕传》传记组成员之一的文景虎先生,接我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写得好!”粟裕总书记的前秘书鞠凯在电话里对我说:“你的书反响很大。我想向你学习。另一位前秘书刘祥顺说;看书给人很大的震撼!谢谢大家!恭喜你!《粟裕》中的特型演员谢先生看后也撰文说:“你不简单!你在为好人辩护!……"
许多研究所、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战士的后代以及广大军史爱好者都慷慨解囊。一位崇敬苏羽的公司高管甚至把这本书作为必读书,给员工发了一本。出版社的库存屡被警告,现在已经印到第三版了。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桃李无言,自愧不如。
值此本书第三版之际,我想起了许多在本书出版后帮助我写作并给予我真诚安慰的人们,以及支持我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提供了书中所有图片的《粟裕传》传记组,以及在百忙之中慷慨作序的朱颖将军。我会一辈子记住这些热心的人。
而李惠这位人民出版社的高级编辑,虽从未接触过,却以非凡的胆略和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勇气,毅然在基层接过了这本书的书稿,不仅为书稿的立项和出版,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按照编辑《毛泽东文选》等领导文集的一贯要求,他一直小心翼翼,精益求精。感受到全国最权威出版社的严谨与审慎,此生深感荣幸。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牙齿,我会用她的敬业精神激励自己,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