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戏剧史
中国传统戏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的巫仪式。然而,直到宋代,随着南戏的发展,才产生了完整的戏剧文本。中国古代戏剧现存最早的剧本是南宋的张协状元。元代以大都、平阳、杭州为中心,元杂剧辉煌一时。后世形成了许多戏剧形式,即各种戏剧。昆曲在明代发展后,首先受到士绅医生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剧本,不断修改总谱,同时修改昆曲的戏剧理论,使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后来,昆曲在明末清初受到宫廷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官方认可的戏剧艺术,因此被称为“雅”;以地方方言为基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戏,称为“花儿”。于是在清代形成了“雅俗之争”,实际上是传统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范畴,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台湾省戏剧学者曾永毅提出了一套观点,即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要区分“大戏剧”和“小戏剧”。大剧是成熟的剧,小剧是剧的原型。该剧是在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勉、挑娘、坡头、参军、樊哙的败王等。都可以列入小剧的行列,而中国早就有小剧了。
在中国与近代西方发生文化接触之前,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是戏剧)传统。中国传统戏剧是一种以情节为主线,“歌舞为故事”,集音乐、歌唱、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即传统戏曲曲艺。先秦→韩伟→唐颂晋→元代→元代→明清→近代。
元代繁荣
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歌词、2个词、3个题材、3个模式、4个宫调。
1歌词:歌词配音乐。②白斌:指古代戏曲中的倒白。3柯凡:指中国传统戏曲节目的动作。4宫调:音乐调。中国的戏剧在元代非常繁荣,形成了一个艺术高峰。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宋杂剧到金,再到元杂剧的诞生,它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唱、读、做、演的综合性。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各宫调所选用的曲调比其他宫调丰富得多,能充分表现一个情感插曲,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化解的结构。
其次,城市空前繁荣,游乐场所越来越多,尤其是大量的瓦舍勾栏。早在宋代,勾栏就有“书社”,一般由下层文人和有经验的老艺术家组成,为勾栏各种表演形式提供剧本。元杂剧的成熟客观上对书友会提出了要求,文人急需为其争创新篇,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这导致了更多的戏剧作品。
第三,元朝统治者不设科举,使士子失去了升官的职衔,于是在瓦舍勾栏找到了安身之地。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仁福、郑德辉等杰出的杂剧作家,在生计无着的时候,真正深入到了社会的下层。底层那些人的经历、觉醒和反抗,尤其是那些崇尚优秀的人,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上演了史诗般的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人说元杂剧是愤怒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夸张。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部戏剧的基本元素,是一部戏剧的前提。
剧本最重要的是可以搬上舞台。戏剧文本不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表演之后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即“表演文本”)。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写出了不适合舞台表演甚至根本不可能表演的剧本。这种戏剧文本称为案头剧(也叫书房剧)(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现代戏剧中也有无剧本表演的例子。
戏剧的文学版,在不演出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文体来欣赏。在贵州剧种中,首先推广的是傩戏、黔剧、贵州梆子、贵州花灯戏、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这是瞿、等国内外专家的一致看法。
据专家考证,德江傩文化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原始的戏剧。开红山(钉钉子)、口含红铁、踩红花、手下煎锅、爬刀山等杂技表演。,堪称国内一绝。
近20年来,德江县大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抢救唐诺戏曲。其傩戏、傩面具曾在贵阳、北京、深圳、重庆等城市以及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人民日报、人民中国、中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65438-0993年,文化部命名德江县为世界上唯一的“傩戏之乡”。梅兰芳,(1894.10.22-1961 . 8 . 8),本名兰,又名鹤鸣,乳名花,艺名。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8岁时,她开始学习戏剧。65,438+00岁的她在北京广和楼表演了《一场神仙眷侣》。她做过花旦,在1911,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贴出了菊花榜。《探花》梅兰芳排第三。1913他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时,风靡了整个江南。
梅兰芳是近代京、昆、舞的杰出演员,“四大名舞”之首,也是享誉国际的表演艺术大师。他在50多年的舞台生活中,认真钻研,勇于创新,塑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舞蹈演员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深受中国广大群众的喜爱。其性能已被提升为“世界三大性能系统”之一。在西方人眼里,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花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太贞传奇》、《凤还巢》、《生死恨》、《王子与舞女》等。陈素真,(1965438+2008年4月30日-65438+20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愚,陕西富平人,晚年定居天津。她8岁当学徒,10岁上台,13岁当学徒。她是豫剧第一位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被观众、戏剧大师、戏曲大师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丁甲之首、中戏之王、中戏六大才子之首。
陈素真,1925,8岁,师从豫剧著名演员孙燕德学习戏剧。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她在古都开封索国寺的永乐戏台上演了《日月图》,饰演女主角胡,成为豫剧第一女演员。1934年8月16日,从祁县回到开封,在永乐舞台上扮演杨贵妃表演《反长安》,一炮而红。后又演出《十面埋伏》、《春秋大赛》、《白蛇传》、《四兆》等剧目,被媒体和报纸誉为“河南梅兰芳”。1935 10三秀秀等剧获“豫剧皇后”称号。1938年春,在开封,被观众誉为豫剧三丁甲之首。
3月1940,1,在古都洛阳,参加狮吼剧团的募捐义演《灵云志》和《涤荡耻辱与热血》。秋天,伴着狮吼的旅行剧团到达古都Xi安,在三山剧场演出了三场拍摄戏,大获成功,观众多达6000人。一场演出就赚了六个金币,轰动了整个长安城,被誉为“豫剧之王”。
代表剧目有《梵宫》、《火旗》、《宇宙锋》、《云中怨》、《冯帅令》、《三只船》、《春秋配》、《天庆》、《拾玉镯》、《金Xi记》、《三吻》、《佛祖血泪》等。袁雪芬,(1922 . 3 . 26 ~ 2011 . 2 . 19)浙江省嵊县独山村人。中国是越剧的集大成者,越剧的创始人是袁派,还有龚。他在1933开始学习。曾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她认真唱歌,洁身自好,吃素,不去教堂唱歌,不向社会上恶势力的威胁和利诱屈服,维护自己作为艺人的尊严。她主张中国传统戏曲应该对社会起到有益的作用,所以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积极演出批判时代弊端的戏剧。
她积极倡导越剧改革,不仅在唱腔和表演上,而且博采众长,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而且他也是逐步完善排练系统的先驱,在服装上使用灯光、布景、改革。她的改革被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模仿,并为后学者所继承。
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王昭君》、《粉与金哥哥》、《黑暗家族》、《香妃》、《埃及艳后》、《一缕麻》、《忠魂》、《寂寞辽宫月》、《相思树与山》。新,(1927 65438+10月26日1998 4月12),女,原名,小名,天津人。十三岁学戏剧,十五六岁开始演主角。十年动乱后,杨淑敏遭到迫害,致残。离开评剧舞台后,杨淑敏在丈夫吴祖光的鼓励下,开始坚持写作和绘画。她的作品之一《永久的监狱》入选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第六课,描写了父亲的正直。
艺名“新”,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徒弟和养女,杨淑敏获得老人的真实故事。她画的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端庄,古拙、厚朴,内涵高雅。1998 4月12日,杨淑敏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病去世,享年71。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杨淑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唱法新流派”,尤其是流畅的花腔——“结腔”。
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的抱怨》、《金沙江》、《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刘巧儿》、《花为媒》等。严凤英,(1930 ~ 1968),女,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原名颜,党员,黄梅戏优秀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创始人之一,“七仙女”的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贡献者。
10岁时,严凤英开始学唱黄梅调,这是他的族人所不能容忍的。后来,他跟随燕云学习戏曲,艺名冯英。1952年在沪举办的首届华东戏曲音乐会中,严凤英凭借其传统黄梅戏剧目《打猪草》和折子戏《鲁豫》获得广泛好评,并于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神仙眷侣》中饰演七仙女而闻名全国。
历任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第三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骨灰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黄梅亭,安庆市罗岭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词“党的好儿女”。
严凤英的黄梅戏代表作有《打猪草》、《游春》、《神仙眷侣》、《女驸马》、《牛郎织女》、《看灯夫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