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站的历史沿革

1888年(光绪14年),天津建成第一个火车站——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火车站),作为天津的火车站。庚子事变后,老龙头火车站被划入俄租界,中国人的普遍使用取决于西方列强的眼色。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频繁往返于天津和北京之间。看到天津唯一的火车站被外国列强控制,袁世凯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下令在老龙头火车站以北4公里处修建新火车站。

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得势,于1903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贸易大臣。直隶首府在保定;为了方便与租界洋务,北洋贸易大臣衙门设在天津河北津港桥,二院和津港公园就在那里。袁世凯有两个重要的职位,即政府官员和北方洋务。他半个月驻保定,半个月驻天津,每个月必须往返天津一次。

按照清朝的说法,一等官出入有仪仗马队,轿子接送,开三枪。老龙头站(现天津火车站)在俄租界,俄国人不买袁世凯的账。每月穿梭于王朔站。不允许礼仪骑兵带枪进入俄租界,也不允许放枪。袁世凯觉得很尴尬。一怒之下,萨格勒布天津路又建了一个车站,指定从金港桥向北走一条直线到达铁路,限定当年完工。开通的直线是中山路(1946之前叫大井路),建成的车站当时叫“新站”,也就是北站。

随着北站的建成和大井路的开通,河北地区经过重新规划,面貌焕然一新。百年前的大井路东侧,以金家窑、小关、韦锦益桥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大井路西侧,沿河只有姚洼和堤头两个居民集中点。剩下的西面和北面是淮军的义位,坟头重叠,一片荒凉。

根据天津路报请袁世凯批准的河北新区规划,后来怀钧一被移葬。南北方向从大荆路向西,依次转入二、三、四、五路(现称尔玛依娜路、三马路、司马路等。);东西方向从南到北按天、地、元、黄、空、周、日、月分为纬道。当时除了政府机关和学校,经营房地产的人看到北站建成后河北大有可为,便争相从天津县租地建房,出租牟利。大部分都是以业主厅命名的。当时,朱里、李泽仁、东兴、元福里、元山里和智敏巷都是为出租而建的。自天津庚子事变拆城以来,人口日益增多,原城和四关的房子已经不够用了。北站建成后,河北省的经纬路上建成了大量的新房,解决了住房矛盾,繁荣了河北地区。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威望修建了北站,实际上促进了天津后来的交通和城市发展,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1903(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二建站。原名新开河火车站,后更名为天津市火车站、天津新站。1910年(宣彤二年),京奉铁路与津浦铁路在天津新站举行连接仪式。1912(民国元年),津浦线全线通车后,更名为天津总站。1937年(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天津很快被日军占领。日军占领天津后,火车站于1938改名为天津北站,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曾经是天津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火车站见证了许多历史场景。包括清朝五大臣海外代表团、宪政运动在内的许多代表团出国或回国,途经或停留在天津北站,休息或乘车前往北京。民国后1923 (12)年,中华民国大总统李·出京逃往天津北站时,被时任直隶总督的王·劫持汽车,抢走李随身携带的总统印信。

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天津北站,曾是津浦线的起点。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推行新政,繁荣河北新区,摆脱旧龙头火车站的租界管制,在大井路(今中山路)金港桥后设衙门。原名新开河火车站,后称天津市火车站、河北新站、天津新站、天津总站,抗战时期更名。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可见站区秩序井然,美卡、秦棋牌广告醒目,但这种建筑格局已有很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