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火锅?

火锅的历史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在三国时期或杨迪时代,当时“铜鼎”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指的是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左思《三都赋》中记载了重庆火锅。可见其历史至少是1700年。

据《舒威》记载,铜火锅出现在三国时期和汉代曹丕统治时期,但当时并不流行。南北朝时期,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火锅烹饪。最初流行于中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它来清洗猪、牛、羊、鸡、鱼和其他肉类。后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烹饪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火锅也相继出现。到了北宋时期,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就有了火锅。到了清朝的时候,火锅已经成为宫廷的冬季美味。到了清末民初,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各具特色。在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于1338年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称火锅为“四盖Agai”,又称“锄头”。如今,火锅已经传到了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风汤”,因放入沸水时发出“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的原创食品,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铁锅斗”是火锅。唐代白居易《问十九谎》诗中写道:“旧瓶中有一线绿,静炉中有一抹红。外面黄昏有雪的感觉,里面来杯酒怎么样?? "生动的描述了当时吃火锅的场景。到了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经很普遍了。在南宋林鸿的烹饪书《山甲清宫》中,有一段和朋友一起吃火锅的介绍。到了元代,火锅传到了蒙古,被用来煮牛羊肉。到了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很受欢迎,还成了著名的“宫廷菜”。清代皇宫食谱中有“野味火锅”,材料是野鸡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上瘾了。他去过江南很多次,所到之处都有火锅。相传嘉庆元年正月,他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火锅1550余口,邀请5000余人品尝,成为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

中国的火锅五颜六色,上百种锅,各种口味。广东有名的海鲜火锅,好吃不腻;苏杭的菊花火锅清香爽口,风味独特;云南的云南风味火锅,嫩、辣、味十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圈,神仙站不稳”的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醇厚,闻名天下。北京的涮羊肉很独特,很开胃。此外,杭州的“三仙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都独具风味,诱人垂涎,堪称寒冬里的“餐桌上的春风”,为食客们津津乐道。

火锅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它还包含了许多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的口味增添了优雅。比如东北人招待贵宾的时候,火锅里的菜是有规律的排列:往前飞再往前走,鱼左虾右,菜花散在四周。就是飞禽的肉放在火锅前面到灶台口,走兽的肉放在火锅后面,左边是鱼,右边是虾,还有一点菜丝。如果对待不速之客,在火锅前放两个特大号肉丸,再放上动物肉,以示离开。台湾省的客家人通常在农历除夕的第七天吃火锅。火锅少不了七个菜,分别是芹菜、大蒜、洋葱、香菜、韭菜、鱼、肉,分别代表着:“勤奋、识数、聪明、人缘、长久幸福、盈余、富足。”

火锅虽然好吃,但是吃火锅要注意卫生和科学。第一,要注意食材新鲜,避免食物中毒。第二,一定要掌握火候,如果食物在锅里煮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的破坏和鲜味的流失;如果在热量烧开之前吃,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另外,要注意不要趁热吃,否则容易灼伤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火锅方面

中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浙江等地出土了5000多年前与陶壶配套使用的小陶炉。可以轻松移动,可以算是火锅的初级形态。北京延庆龙庆峡山容文化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的痕迹。奴隶社会晚期,出现了小型青铜鼎,高不到20厘米,口径约为15厘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内铸有夹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有一个给炭火加料的开口,四周挖空做通风烟孔。有的鼎腹较浅,中间有炭盘。人们称这种鼎为“文鼎”,小巧方便,可以说是较好的火锅。汉代出现了一种叫“染炉”、“染杯”的小型青铜器,其结构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有一个杯子,上面有食物,容积一般是250到300毫升;下面有一个炭火托盘。可以推断这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期,火锅开始流行,官员和名人举行宴会,准备更多的火锅。五代有五格火锅,分五格供客人涮。那时候火锅也叫暖锅,一个是铜的,一个是陶的,主要用来煮肉。到了清朝,各种火锅配火锅已经成为宫廷的冬季美味。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会中,除了山珍海味、土地和水,还专门用1650个火锅招待客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火锅宴。

火锅的种类

按燃料区分;根据火锅的结构;按原料区分;根据味道辨别

此外,还有铜火锅,不锈钢火锅,陶瓷火锅和一些独特的火锅。山东王克中发明了一种火锅餐桌,中间由1个大、8个小、9个火锅座组成,每个火锅座由电热板、火锅汤盆、金属菜盘和锅盖组成。需要品尝火锅宴时,桌子可以作为所有客人的专用火锅,中间还可以摆放各种与火锅配套的菜肴。如果盖上九个圆孔盖,就成了一个普通的餐桌,具有保温菜肴的功能。只要在火锅汤盆里放上水,把菜放在上面,然后打开电热板的开关,就可以让菜保温又好吃。

国外也有很多国家吃火锅。以下是一些例子:

日式锄头火锅:主料有牛肉片、虾、鸡肉片、鱼片、猪瘦肉片、猪腰片等。,食材有粉条,菠菜,京菜,洋葱等等。吃的方法一般是将锅烧热,油烧热后倒入京菜和葱片,翻炒至八成熟,再将各种喜欢的主料放入锅中,边炒边吃。吃到一半,再加入鲜汤和调料煮开,把鲜汤里的主料涮干净再吃。

酸菜白肥肉韩式火锅:炭火加热,肉汤是海鲜汤,其酸菜很有名。白色肥肉是五花肉,配血肠和蛤蜊。吃起来很原始,但是很满足。

韩国石板火锅:锅底是辣椒油和辣椒粉,上面是肉片和肥鸡,辣极了。

印尼咖喱火锅:食材为印尼产的咖喱、粉条、椰子粉、香料,鱼头、大虾、鸡肉、牛肉漂洗干净,锅底浸泡米粉,有吸收原汁的优雅口感。

瑞士奶酪火锅:将奶酪放入锅中,煮沸成液态,然后加入白酒和果酒。吃的时候用长叉把法式面包放进锅里的奶酪液里,奶酪渗透到面包里后马上吃。

火锅材料

这里说的材料主要是指火锅的主料、汤料和酱料。至于发热材料和一些小餐具、器皿,这里就不赘述了。

火锅的主料是锅里煮的原料,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爬)。按原料性质可分为海鲜原料、海鲜原料、家禽原料、家畜原料、果蔬原料、生产品等。几乎所有能用来做菜的原料都可以作为火锅配料。

火锅汤是锅里的底汤。用的最多的汤是红汤,其次是白汤(包括酸菜汤)。红汤是麻辣汤,由浓汤、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盐、黄酒和各种香料熬制而成。白汤是用老母鸡、肥鸭、猪骨、火腿肘子、瘦猪肉、葱、姜、酒等熬制的汤。,一般配合红汤使用,很少单独使用,即使使用,也经常配一些调料食用。

蘸酱是火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见的有麻油酱、蒜泥酱、花椒油酱、红油酱、麻辣酱酱、川七蘸酱、酱香酱、韭菜花酱等等。火锅里烫过的主料,刚出锅的时候是烫的。如果把刚从锅里捞出来的主料浸在调味盘里,可以降低烫原料的温度,不会烫到嘴。

火锅地名

火锅在广东称为“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在江浙称为“暖锅”,在四川称为“火锅”。

火锅的起源

最早的火锅是用三脚架做的。

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器做的锅,可以说是非常大的锅。当时,所有可食用的食物,如肉,都被扔进锅里,然后在底部生火,使食物煮熟,这在当时被称为“汤”。这是最早的火锅。到了西周,不仅发明了铜和铁,还改进了各种陶器制品,制成更小的器皿,适合普通人使用。铜和铁的出现不仅在器皿上形成了一场革命,而且和现代的锅也非常相似。铜锅和陶砂锅仍然是最实用和最常见的火锅用具,大鼎最终延伸为权力的象征。

火锅的发展和餐饮历史的发展一样,都是循序渐进的,完全是根据当时的器皿、社会需求以及原料的发现和引进来改变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所说的“五熟锅”是一种有几个隔间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鸳鸯锅”。南北朝时,“青铜鼎”是最常见的器皿,也就是今天的火锅。演变到唐代,火锅又叫“暖锅”。

坡下宫是南宋时期火锅的美称。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中,对火锅描述最生动的是南宋林鸿《山甲清宫》中的涮兔片。当时,林鸿去武夷山拜访了隐士止步老师。当他接近山顶时,开始下大雪。一只飞奔的兔子滚下了石头,被林鸿抓住了。林鸿想烤一下,问stop老师会不会烧兔肉。停老师回答:“我在山里吃兔子是这样的。我在桌上放了个小炭炉,炉子上放了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

使用这种烹饪方法,林鸿认为很好吃,他很高兴在下雪的冬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随便吃点东西。因此,他给这样的吃法起了个好名字,拍下了当时“风起云涌晴江雪,风转晚,天光乍现”的美景。后来的今天,不管是各种肉类还是蔬菜,都可以这样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