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清末民国的历史,一些大型洋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自己的国家,现在已经很少听说了!那是什么?谈论历史

“洋行”是旧中国外商设立的各种行号,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后来还扩展到工业、矿业、铁路等生产领域。根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出现的洋行是考克斯里德洋行(Cox Reid & Co),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在广州成立(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15年在广州成立洋行)。此后,外国代理公司的数量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达到150多家,英国商人Chaton和Diandi处于垄断地位。这些外国公司主要从事非法鸦片贸易。大线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飞剪机队和保险机构。鸦片战争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洋行仍主要依靠鸦片走私、掠夺华工、贩卖人口等暴力掠夺手段积累财富。外国公司也从事走私贸易。正是暴力掠夺奠定了洋行的财富基础,许多洋行的垄断地位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通商口岸的扩大和内河航运权的取得,与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商投资船舶运输、船舶修理、码头仓储、保险、银行和商品贸易的加工制造服务。一些外资集团初具规模,如英国著名商人怡和集团,在扩大代理规模的同时,与香港黄埔码头公司、香港火灾保险公司、怡和银行、香港九龙仓码头公司、上海顺泰码头公司保持资本关系。美商启昌洋行以启昌轮船公司的运输贸易为主,还有扬子保险公司、启昌船厂等企业。这些大型外国公司已经成为新一代的“超级富豪”。甲午战争后,洋行的影响空前扩大,从1911(宣彤三年)的552家扩大到2863家,从1913扩大到3805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日本洋行,在辛亥革命前已经远远超过英国,位居第一。代理进出口贸易仍是洋行的主要业务,其影响已遍及广大内陆地区,在内地非贸易口岸地区也有洋行的违法活动。军火贸易已经发展成为外国公司代理业务的一个重要部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一次性向德国商人订购了价值200万两的军火。这一时期,资本输出在洋行业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对清政府的政治和军事贷款、来自各地的工业贷款和铁路贷款。据统计,从1894年到1912年,清政府向库平银行借款高达12亿元。虽然外资银行是主要参与者,但也有大量外资银行参与。有些银行有自己的投资或由外资银行创办,与外资银行关系密切,而有些贷款则完全由外资银行贷出。洋行也不断投资办厂,业务范围已远远超出甲午战争前服务于商品贸易的行业,进入纺织、采矿、冶炼、烟草、铁路建设等重要生产领域。通过这些投资,外国公司剥削和掠夺中国人民,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洋行的扩张达到顶峰,几乎遍及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和腹地,业务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洋行在中国的机构和业务被国民党政府接受。在全国解放前夕,来自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外国公司撤出了大陆。解放后,许多外国公司仍与中国大陆保持着各种贸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