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气候是如何变化的?
具体来说,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偏差值的1或两者都随时间发生具有统计意义的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平均气候状态的变化;偏差的增大表明气候状态的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更加明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款中,“气候变化”被定义为:“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测,除自然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改变全球大气的构成。”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成分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异性”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过程,也可能是外部强制,或者是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的人为连续变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中,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造成全球变暖。根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的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1万亿吨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约占80%。
国际上对气候变化有什么看法?尽管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大多数科学家仍然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制定,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逐步形成。1979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明确了其行动框架,努力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设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至2012年的量化减排目标。2007年6月5日至38日+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决定就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执行分别启动谈判,并于2009年6月5日至38日+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缔约方大会。
截至目前,《气候公约》已收到65,438+0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修正文件,并成功举行了六届缔约方大会,所有缔约方均出席。尽管各方尚未就全面控制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将使人类付出巨大代价的观念已被世界广泛接受,成为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中国气候变化史
1973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周期性气候波动的基本情况。他认为2000年中期,汉朝是暖期,三国开始不久,气候变冷,推迟到唐初。唐朝末年后气候再次变冷,15世纪逐渐进入小冰期,呈现双峰三谷的结构,直到20世纪初气候变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和唐代是年平均气温比现代高2℃左右的温暖期。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气候学和历史地理学。但近年来,由于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进行了补充。其中,朱等人认为,自2000~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气候寒冷干燥;(2)春秋至西汉早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温暖湿润的气候;(3)西汉后期至北朝(公元前65438年+0世纪中叶至6世纪)凉爽干燥的气候;(4)隋唐时期(7-8世纪)温暖湿润的气候;(5)唐末至北宋(公元9世纪至11世纪)凉爽干燥的气候;(6)先晋时期(12世纪)的干湿气候;(7)晋末元初(13和65438+4世纪上半叶)凉爽干燥的气候;(8)明清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气候寒冷干燥。
后来很多地理学家对中国的气候变化做了进一步的修正,但总的趋势大致相同。
在历史时期,气候不仅在温度上周期性波动,引起温度的变化,而且在湿度上也发生变化。总的来说,暖期和湿期,冷期和干期是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都有干湿波动,不能一概而论。朱等人认为,气温的变化快于降水量的变化,且降水量的变化大于气温的变化。在历史时期,温度和湿度的气候变化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它们并不完全同步。
21世纪的气候变化——担忧与反思并存
古代文明的衰落警示我们。
孤立于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拉诺罗拉科火山口古老的沉默巨像是古代文明留下的唯一见证。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中,古老的文明消失了。在部落间无休止的斗争中,掠夺性的伐木使大片森林迅速从地球上消失,水土不断被侵蚀,鸟类濒临灭绝,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和农业系统被反复破坏。灾难迫在眉睫,警钟已经敲响,但为时已晚,崩盘危机不可避免。
复活节岛的故事令人恐惧。它警告我们,如果我们不好好对待生态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的恶果。21世纪的气候变化是这个故事的全球延伸。不同的是,在复活节岛上,是一场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危机毁灭了人,但在今天,无知绝不是我们的借口。我们有证据和能力避免危机,我们知道一切照旧的后果。
1963,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后最严峻的冷战时期,约翰·肯尼迪总统曾指出:“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密不可分,具有同样的脆弱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争的事实。”当时笼罩全世界的是核浩劫的幽灵。不争的事实是,40年后,笼罩我们的是气候变化危机。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双重灾难。气候变化直接威胁人类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最贫穷的人将首当其冲,受到最直接的伤害,而资源的缺乏往往让他们束手无策。这场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这场灾难变得显而易见,它减缓了我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并加剧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人类发展将在21世纪陷入倒退的深渊。气候变化将给未来带来灾难。就像冷战时期的核对抗一样,气候变化不仅威胁着穷人,也威胁着整个地球和我们的后代。目前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归路,必然导致生态灾难。全球变暖的速度、变暖的确切时间及其影响仍不得而知,但地球巨大冰盖的解体正在加速,海洋正在变暖,雨林系统正在崩溃,其他后果已经成为现实。这些危险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后果,彻底改变我们这个星球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我们这一代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变这种后果。眼前的危险正严重地向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及其最脆弱的群体倾斜。然而,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虽然富裕的国家及其人民没有直接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但最终很难避免这些灾难的影响。因此,提前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将是全人类(包括发达国家的后代)避免未来灾难的基本保障。
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恢复能力,在生态方面,人类已经欠下了子孙后代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
气候变化促使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人类的相互依存性。不管是什么把我们分开,人类* * *享受地球,就像他们和复活节岛的岛民分享他们的岛屿一样。连接人类社会的纽带没有国界,不受世代限制。任何国家,无论大小,都不能忽视他人的命运,忘记今天的行动对未来人民的后果。
我们的后代将通过我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衡量我们的道德价值观。这种反应将证明今天的政治领导人如何能够采取行动来兑现他们的承诺,消除贫困和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如果我们的行为进一步边缘化了大多数人类,那就是对国与国之间社会公平正义的蔑视。气候变化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与后代的关系?行动是晴雨表,反映了我们对代际社会公平正义的承诺,是后人评判我们行为的依据。
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几年前,气候变化怀疑论盛行。气候怀疑论者得到了大公司的慷慨赞助,他们的理论被媒体广泛宣传,一些政府听信了他们的观点,从而误导了公众。今天,每一个诚实的环境科学家都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世界各国政府也这么认为。科学的一致并不意味着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后果的辩论已经结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但至少今天的政治辩论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然而,科学证据和政治行动之间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政府都没有达到气候变化减排的要求。最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份评估报告。大多数政府对此作出了回应,承认气候变化是毫无疑问的,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八国集团连续举行会议,重申采取具体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他们承认,这艘船似乎正在向冰山驶去,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不幸的是,他们没有采取激烈的措施来确定新的温室气体排放路线。
时间不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的挑战必须在21世纪解决。目前还没有能立竿见影的技术。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绝不能成为敷衍和优柔寡断的借口。为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各国政府必须解决全球碳预算中的存量和流量问题。由于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气体的存量正在上升。然而,即使我们从明天开始停止排放,温室气体存量的下降也会非常缓慢。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后会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而气候系统的反应却非常缓慢。这种制度的固有惯性意味着,今天碳减排的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成功减排的大门正在关闭。在不引起危险的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正在接近这个极限。我们没有太多时间来确保机会之门仍然敞开。在此期间,我们将过渡到低碳能源体系。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领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还和过去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将难逃本可避免的“双重灾难”——近期人类发展的倒退和对后代生态灾难的危险。
就像复活节岛的灾难一样,结果是可以避免的。目前《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制定多边战略,重新定义全球生态相互依存的管理模式。各国政府在谈判议定书时指出,应首先确定21世纪的可持续碳预算,并在各国责任“同而不同”的条件下制定碳预算的实施策略。
要取得成功,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必须带头。这些国家的碳足迹最深,但与此同时,它们拥有尽快大幅减排的技术和财政能力。然而,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需要所有主要排放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