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集大成者茅盾的一生是怎样的?
1896 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的爷爷在乌镇开店做生意。他是个乐观主义者,对儿孙的教育一直持自然主义的态度。他的父亲沈永熙是晚清的一位学者。他精通中医。他是一位思想开放的改革家,非常重视新学。除了声、光、化学、电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他还喜欢传播具有进步思想的社会科学著作。我的母亲,陈爱珠,是一个文科,有远见,性格坚强的女人。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他接受了母亲传授的文史地理知识。茅盾说,“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得更早。小学之前在家里和私塾学过。8岁进入乌镇立志小学,后转入知才高级小学,成为学校第一届学生。在这里,他不仅阅读了语文、修养、算术方面的教材,还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当时在普通保守主义者眼里,孩子是被禁止看小说等“闲书”的,但茅盾得到了知情家长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都是他此时最爱看的书。从茅盾从小学时代的杂文中可以看出,他表现出忧国忧民、强身祛邪的思想和情感。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考入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中学,191秋季转入嘉兴中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烈欢迎革命,成为革命的义务宣传员。在学校,茅盾和几个同学对一个不受欢迎的教务主管发起攻击,被学校开除。于是转学到杭州安定中学读书,在那里毕业。在中学生活中,虽然有些老师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引导,但整个学习氛围是陈旧的。“不读秦汉以前的书,骈文才是正宗文章,诗歌要学建安七子...在清华宽容要博大(《我的中学及以后》)。这一切,曾经给了茅盾古典文学的素养,但在他的记忆里,更多的是平凡、灰色、令人窒息。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小说了。古典小说启发了他的文学思维,同时也在他的创作风格上显现出印记。
1913年,茅盾考入北大预科第一班。1916,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雷霆万钧,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中国也在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茅盾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发表了许多文章。他致力于新文学的编辑和翻译,翻译了高尔基和契诃夫的小说。他还积极从事文学理论的批评。他出版了《现代作家的责任是什么?在东方杂志6月刊1920。文中提出了“表现生命”的文学观。他还与郑振峰等人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65438年至0920年,茅盾任《小说月报》主编。当时的文化市场主要是“有趣”的作品,很多描写“才子佳人”,被称为“鸳鸯蝴蝶派”。茅盾出任主编后,对《小说月报》进行了全面改革,倡导新文学,对陈腐的封建批判思想文化的代表——鸳鸯蝴蝶派展开了攻击。于是,《小说月报》销量大增,使这份宣扬封建腐朽思想和低级趣味的旧刊物,转变为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播新文化思想的新杂志。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给了茅盾很大的震撼。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茅盾被列入黑名单。在这种情况下,茅盾躲了起来,有时间完成早已存在的小说创作计划。从1927到1928,茅盾写出了幻灭、动摇、追寻三部曲。
茅盾这样总结他的三部曲:“在写《幻灭》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好了《动摇与追求》的大意...当时我已经决定要写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是革命浪潮前夕的意气风发和革命到来时的幻灭;第二,革命斗争激烈时的动摇;第三,幻灭后,不甘寂寞,想做最后的追求。”三部曲反映了五四以来大革命动荡时期年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幻灭、动摇和追求。描写大革命时期他们复杂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具有典型意义。三部曲虽然悲观消极,没有很好地描写革命的先进人物和革命失败后的前景,但作为一个时代生活的描写,具有永久的文学价值。
从65438年到0932年,茅盾完成了长篇小说《子夜》,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子夜是指11到1的午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内部为了权利发生了内战,对工商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工厂和企业面临破产,工人罢工,农民造反。这是中国社会在新时代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期。在这部小说中,茅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动荡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子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秀的艺术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为中国的文学宝库增添了色彩。
65438年至0940年,茅盾在延安访问讲学,参加解放区文艺指导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茅盾在新时期没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1981 3月27日,茅盾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语重心长地向党提出:“如果党员,中国* * *产党,得到荣誉,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中国* * *生产者党党员资格,党龄1921年。他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一个文学奖(后命名为“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的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