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站的历史沿革
小火车被取缔后,骡马拉的煤车再次行驶在唐徐铁路的轨道上。
唐山煤矿产量上升很快,靠畜力拉显然不行。此时中法战争即将爆发,清政府的兵工厂、军舰、船只急需煤炭。李鸿章写道,为了加强战备,必须加紧运煤,一直增产的煤必须用机车运出矿井。清廷最终解除了机车禁令,同意从英国购买两台3轴水箱蒸汽机车,唐徐铁路成为真正的商业铁路。
光绪十二年(1886),开平矿务局向李鸿章请示,延长徐各庄至芦台航线,以替代运河运煤。一直主张修建铁路的李鸿章认为,这个建议是“妥妥商议”的,必须有火车运煤才能繁荣。当年,紧接着朝廷批准,唐徐铁路延伸至芦台,定名为唐卢铁路。铁路公司的组建是中国铁路独立运营的开始。李鸿章将唐卢铁路再次延伸至大沽北岸的设想,从国防需要出发,建议唐卢铁路“南接大沽北岸,北接山海关”。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唐徐铁路延伸至汉沽,在当时的汉沽村北(今站道口西侧)设站,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汉沽站。考虑到当时吉运运河河运繁忙,汉沽站也与河下码头相连。同时,在蓟运河汉沽段修建了一座单线铁路桥,即汉沽铁路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铁路桥。据老人回忆,当时由于蓟运河交通密集,汉沽铁路桥可以拧开一段,让船只畅通无阻。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延至塘沽,建塘沽站(今塘沽南)。同年8月28日,建成至天津,定名为金汤铁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袁世凯为了维护其封建独裁统治,镇压南方起义,以盐税为抵押向西方列强借款。此后,外国控制了中国的盐政策。1913年,时任财政部盐务司顾问的英国人丁恩开始在中国进行盐务改革。191311年6月,丁恩开始主持芦台场(路畅汉沽盐场)的盐改。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汉沽鲁太常的官托,废除上托。当时鹿台场有两个盐丘,一个是汉沽坨,一个是营城坨,但坨内原有设施陈旧不完善,储盐能力有限。同年6月165438+10月开始汉沽沱扩建,汉沽沱扩建工程由意大利人监理,随后于6月1914废止天津两处商业沱址。经过五年多的扩建,汉沽沱于1918完成扩建工程,建筑耗资477736元40分。东临王家院子,西接蓟运河,南接铁石坨,北接郭庄,面积409489平方米,建筑面积38.75万平方米。拓垒15个,129码。储盐量达到1000万吨,储盐量65万吨,输盐沟11条,1,865438+。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加快对汉沽盐资源的掠夺,侵华日军对汉沽站和通往汉沽坨的支线铁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将汉沽站从原址迁至站道口现址,新建站房;通往汉沽坨地的支线铁路被切断拉直。解放后,天津化工厂修建了专用的企业铁路,连接到汉沽站。1964年,为提高汉沽盐区原盐运输能力,铁道部还办理了汉沽站至南堡盐场(当时属于路畅汉沽盐场)的客运。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发生里氏7.8级地震,与唐山相邻的汉沽受灾,人员伤亡惨重,损失严重。汉沽站被彻底摧毁,汉沽铁路桥也被摧毁。1983汉沽站完成震后重建任务,在原址新建矩形车站,正线2条,轨道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