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视剧创作中的趋利避害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剧、宫廷剧;一个是武侠剧;第三类是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剧的持续升温说明它有很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最终是观众的需求。为什么观众喜欢看这样的剧?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美女、武打场面、插科打诨,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快感,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电视剧所依赖的,也是它的优势和好处所在。

但如果历史电视剧的创作在这个层面上沾沾自喜,只能满足观众最底层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情感的宣泄和补偿,还有历史电视剧应有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这才是历史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趋利避害,使“量”的“盛”向“质”的飞跃转化,打造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我们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首先是创作理念的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理念,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这就需要导演有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分辨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

这里,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克服非历史主义倾向;我们应该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需要以先进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历史的本来形态,其特征是精华与杂草并存,良莠难辨。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个概念往往是缺席的,所以还是有必要再提一下。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梦想”、“洗白”就会泛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体现不出来。

其次,创作态度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严重的用游戏和笑话对待历史电视剧创作的问题。有些导演不是以严肃的态度创作,而是拿历史做游戏,嘲讽历史,胡说八道历史,随意取笑古人。这种极其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消解了作品的意义,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

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不是历史。是的,历史剧绝不完全等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绝不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既是历史,也是艺术”。我觉得这才是历史剧的精髓。

在这一点上,现代重大革命历史电视剧的创作是谨慎的,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反,在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穿孔、依附、篡改的痕迹更明显,有更多的“硬伤”。且不说它逃不过历史学家的眼睛,就连普通观众也常常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上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往生活的积累,关注历史的真实,这似乎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绝不是历史,也不是历史教科书,但它仍然是艺术,因此,它被自然地加工、编造、再创造是必然的。

但必须遵循艺术真实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文艺界就有一场关于历史剧创作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争论。20世纪60年代初,还有一场讨论。历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要有历史依据”。

戏剧研究者余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不能虚构。第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特征,一般不能虚构。第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具体的时代面貌、历史氛围、社会环境都要力求真实。第四,该剧纯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的“假人假”,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该剧的非虚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随意改动有史料价值的关节(浅谈历史剧创作与文学研究)。这些精辟的见解似乎已经随着时代的流逝而消逝,所以我们必须重申,虚构是有条件的,是有限度的。

最后,创作的目的。为什么要写历史剧?想“导演”历史剧?为了娱乐?为了好玩?为了满足某种个人欲望?还是因为写历史剧风险小,不用积累人生?仅凭这种心态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因为艺术不仅要有娱乐的功能,还要有审美、内涵和精神品位。

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应该是回顾和认识历史,汲取精神养分,吸取失败教训,激发民族之心,热爱国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现实。但为了服务于现实,我们应该避免将古人现代化,将今天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交流方式强加于历史。这种非历史主义是历史剧创作的“禁忌”。总之,历史剧的创作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它是“带着脚镣跳舞”。

夯实编剧基础和名师培训班招生简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

(影视制作人请注意)

玩工匠,聚人心!

编剧库剧本库编剧库作品库项目库

渠道拓展和资源整合

联系微信:qinxiguo

QQ群号:46833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