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镇的历史沿革
江油县的名称沿袭了三国时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蜀汉政权所设的“江油守备”。根据曹《蜀名胜记》的解释,“江游”即“姜水一”。因为“油”和“油”是相通的,后人就把“江油”写成“江油”。江油县和县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即梁武帝田健四年(505年)。北魏任汉中太守时,梁将军夏侯被任命为平南将军兼豫州刺史,率军入蜀,占据凉州十四郡之地。平武县南坝设江油郡,同时设江油郡。
508年,北魏初,梁收复失地,撤销江油县。
公元553年秋,西魏废帝第二年,西魏占领蜀国,迁江油郡,江油郡在里龙州。
文帝三年(583),退出江油郡,迁至江油郡里龙洲。杨迪大业三年(607),龙州改平武县,江油县划归平武县。隋以宁二年(618),平武县改为龙门县,后改为西龙门县。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改江油县所在的西龙门县为西龙门郡。贞观元年(627),西龙门府改为龙门府。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平武县撤销,并入江油县。武侯悬拱时期(685-688),江油县在周力争境内。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更正州为江油郡,江油郡为丽江油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江油县改名为凌影县;甘源元年(758),凌影县改称龙州,江油县划归龙州。
北宋惠宗政和五年(1115),龙州更名为郑州,江油县划归郑州。绍兴元年(1131),府州改称龙州,江油郡划归龙州。南宋宝库六年(1258),江油郡随龙州迁永村(今大康镇老县坝)。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迁江油龙州。元顺帝郑智二十三年(1363),大夏政权恢复至江油县裕兴角镇,划归李龙府宣威部。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从江油县改梓潼县。洪武十三年(1380),恢复江油郡和李建洲,治所为兴角镇。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江油县划归龙安府。
清顺治十年(1653),撤销江油县,并入平武县。康熙元年(1662),江油郡复置武都镇,划归龙安府。
民国三年,江油县定名为李溪川路。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至六月,红四方面军进驻江油、张明时,建立了积石(雁门)、钟(中华)、张明(张明)和中坝市苏维埃政权。
民国25年,江油县划归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监察区(今剑阁县)。
1949 65438+2月22日,江油县解放,划归剑阁区。
1950年6月,中坝镇成立中坝城。因不具备建城条件,月底将改造为江油县第三区。
1951二月,武都镇解放中街(老院)成立武都镇人民政府。
1951 5月,江油县由武都镇迁至中坝镇。
1955 165438+10月变更为武都镇人民政府。
1958年9月,撤销唐城乡、杨婷乡、北城、武都镇建制,合并江油县红旗人民公社。
1961年3月,红旗公社分为唐城、杨婷、北城三个公社,唐城人民公社设在五都场镇解放中街(老院)。1984 1撤销唐城、杨婷公社,设立唐城乡、杨婷乡人民政府。
1984 65438+2月21,撤销唐城、杨婷乡,成立武都镇人民政府。
65438+5月0985与武都区办事处合署办公,代理武都区办事处(武都镇、北城、大康乡归原区办事处管辖)。
1992年4月,撤销武都区办事处,设立武都镇,管理北城、大康乡建镇。
2001 65438+2月,江油市武都旅游经济开发区根据绵编发[2001]49号文件成立,与武都镇合署办公,管理体制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