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民族团结的诗词?
关于秦统一的诗词1。关于秦始皇的诗
穿过秦始皇陵
作者:许浑年:唐流派:四绝类别:不详。
龙为树所围,入云亦是崩。
一片青山秋草中,路人只拜汉陵。
注意事项: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他也是一个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的暴君,受到后世的谴责。许浑的这首诗,表达了他经过秦始皇陵时的心情。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有骊山,北有渭水。它建于公元前210年,土墩是用泥土做成的。历经两千年风雨侵蚀,高43米,周长2000米。陵墓建成之初,墓上“草木如山”。在山水的衬托下,像这种山一样的巨大墓葬被托起在空旷的平地上,就像第一句描述的那样,给人一种“被龙虎包围”的感觉。诗人在墓前停下来,把目光从墓底转向墓顶。他看到层层绿树直插云霄。眼前的高坟不就是秦始皇死前气势的象征吗?“势入云也是崩”,迅速的崩与秦始皇在位时的嚣张气势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这短短的七个字里融合和铸造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个“崩”字,如同一道裂痕,宣告了秦朝的灭亡,秦朝的灭亡,似乎已经筋疲力尽,下面难以为继。但诗人突然转笔:“在一种青山秋草中,路人只拜汉陵”,此诗顿时别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这两句话看似与前两句脱节,从“崩”字中悄悄抽出诗来,更不着痕迹地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同样是青山绿草,路人却只祭奠汉献帝墓。汉文帝的谦虚、善良、节俭与秦始皇的倔强、凶残、奢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会对仁慈的国王和暴君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后一句中的“卫”字,很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表面上看,后两句似乎是把笔墨铺开了,从秦始皇到汉文帝,从诗人本人到“路人”,但实际上形式越松,意思越紧,可见轻笔墨中的重力量。
2.有哪些赞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诗词?
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
阿拉伯人在中原打猎,狐狸和兔子都很讨厌。
伤六王,当此鸟假。
斗已扫地,韩非仍倚仗凌。
游将过蓬莱,以海为山。
施乐赞美功绩,大臣们帮助骄傲。
世人不读易,却以刑命名。
地里孩子少,分辨硬冰也没用。
李珀
秦王横扫六合,虎视眈眈,何雄哉!挥剑造云,诸侯自来西天。
从天启来看,大致可以带动一批人才。退兵铸金人,函谷关东开。
龚铭将山之利,望琅琊台。七十万拷问者,从骊山出发。
对服用长生不老药不知所措,令人难过。连弩也能射海鱼,长鲸是崔伟。
额鼻如五岳,波云雷鸣。藏天为何要见蓬莱?
许石载着阿沁姑娘的船什么时候回来?但见三泉,金棺埋寒灰。
3.关于秦始皇的诗
凤凰台上的诗
年代:唐作者:宋
嵯峨压洪泉,摇曳撑起蓝天。秦始皇不驱不凿是合适的。
桌上放着政纲,八个人在回望城垛。山是坚强的,水是黑色的。
白鸿要吞人,赤手空拳看着。他用金色的泥土和一条石板路画了一座建筑。
倒挂哭月猿,危思鹤。挖池塘养龙,种桐栖鹧鸪。
梁建言教幼,石蛇挂壳。养花如养贤,除草如除邪。
傍晚,盐城战鼓齐鸣,风吹到了小思垛。扫地驱尘,割蒿除鸟。
金桃带叶摘,青梅衣嚼。甄竹没有起伏,而刘梅先晃了下来。
尘飞景阳井,草遇春哥。莲花如美人,回眸如戏谑。
玄关有直路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留在脚下。半夜,老鼠沙沙作响,鬼魂敲敲啄啄。
独善其身很难,与丑陋的石头在一起很难安身立命。自怜啄木鸟,去蛾就好。
晚风吹梧桐,树头在歌唱。为什么我在江陵石的时候青苔很淡?
先不说涨跌,先想想。如果你还没有到达这里,你就像尺蠖一样糟糕。
笼鹤羡羽,虎爱角。智者是太守,他看着我。
经常单独说话,天帝也只会答应。偶尔风云不来,全世界都卖。
我想煮长鲸。我要拿大鹏,天地出钱。
安德鲁生下一片羽毛,雄鸟飞向茫茫。
4.关于秦始皇的诗应该更快。
经常听说汉武帝,关,秦始皇。
所有好的神仙技能都不会长久。自从黄金平台被摧毁后,沙丘就消失了。
茂陵和李越,今天草是辽阔的。寒山三百三十首诗都被一扫而空,为什么还要去地下?战区全是休息,梦境震撼。
嗣鹿迷马,尸臭臭。在第一只手的帮助下,世界上没有奇迹
这首歌的歌名是《秦始皇兵马俑颂》,是我在1982参观兵马俑时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不做老套的诗,但我被乜一的三草感染了。
我曾经抄过这首诗,感谢他的谬误,说这样写诗也很好吃。说实话,我自己觉得还不错。
听着,我就是这样。我从不假装谦虚。在此之前,我还在1979写过一首七调《秦史颂》。那是因为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看过一篇评论秦国历史的手稿。这个稿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当时稿子比较挤,我就放弃了,退给了作者。好像有点对不起作者。我写了一封很长的拒绝信,并附上了这首诗。
后来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咏史三首·后记》,《秦史颂》就是三首之一。随笔收入拙集《画虎十年》中,写道:鲍鱼臭,乱抛祖宗龙体,巧设机关,朱利叶斯。
驯服鹿和马的继承人,更不用说耗尽油脂了!真的很难防微杜渐,不要见笑。探究原因,寻求应对之策,别忘了过去才是先知。
这首诗是针对手稿的内容而写的。前两个对联的意思和秦始皇兵马俑颂里的一样。“防微杜渐”指的是赵高逐渐窃权,使秦朝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暗指当时四人帮只是在玩弄政治。总的来说,吟诵历史要联系现实,这也是老套。
秦始皇是一个在后世引起很多讨论的历史人物。他总是被摧毁的多,获得的名声少。在史诗中,像李白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旷达之士,在《古风三》和《秦王扫六合》的前半段,赞扬了他的勇敢,而后半段也谴责了他的暴虐和对求仙的无知,更不用说许多正统学者的议论了。
但也有不少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学者对秦始皇做出了相当正面的评价,甚至称赞他是“千古一帝”。章太炎等现代学者撰写了《秦》、《秦征纪》等文章,对秦始皇做出了肯定的评价,认为比其他人更成功。
但总的来说,毕竟不是秦派的主流民意。是儒家思想让秦始皇背负了千古暴君的恶名。儒学是汉代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主导学派,儒家的子弟几乎是所有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儒家是秦始皇统治下最倒霉的。
说起秦始皇的暴政,首先要做的就是焚书坑儒。焚书,焚烧儒家经典;坑儒,坑的是六国的儒生。
这口气憋了几千年,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主流的儒家永远怀恨在心,诅咒秦始皇为千古第一暴君势在必行。自西汉贾谊《论秦》以来,有关秦史的诗词中,一直是坏词多,好话少。
一般来说,越是正统,也就是越是迂腐,对秦始皇的谴责就越是严厉。刚才看到一个新闻说河北在修长城,那就说说秦始皇一直在修长城这件事吧,有很多不公平的评论。
最常见的就是发表一些“身在德国不危险”的空洞言论,嘲讽秦始皇修筑长城徒劳无功,不顾当时抵御匈奴入侵的实际战争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冷兵器互相对抗的战争条件下,城市的防御是有效的,尤其是抵御惯于骑兵的胡人入侵。
中土世界的主要战斗力是步兵。如果没有城墙设防,那就太可怕了。
这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但是为了批判秦始皇,常识是不顾一切的。在古代,通讯是落后的。不像今天,你可以通过电话或发短信联系。当时还需要在城墙上举行篝火来警告或者发号施令,除非你不想保护环境,让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外敌的损害。
不然建长城算什么罪?长城还有一个良性作用,恐怕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这是我在50年代末被派到宁夏时亲眼目睹的。在甘肃和宁夏的边境地区,长城已经倒塌,留下了一段断壁残垣。
非常显眼的是,有城墙的地方,边城里是一排排绿色的耕地,而墙外,是贫瘠的沙石,寸草不生。可以证明,这座不起眼的城墙阻挡了长城外的沙尘暴,创造了居民生活繁衍的环境。原来这长城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有很多涉及长城的关于秦代历史的诗,脑海里经常闪现一首带有“广信”含义的诗,那是我少年时读袁枚的《随园诗》留下的记忆。这首诗是袁枚同时代的人写的,但诗人的名字已被遗忘。袁枚通过赏析诗中的誓言和后记进入诗中。
那两句话是:“项进城,白用民膏建万里。”乍一看,这两句话真的很机智:陛下修建长城是为了捍卫秦朝的千古基业,可是灭了贵国的项羽和刘邦却是在长城里长大的。陛下,你白活了!(袁枚在《与园诗》中记载。我还记得另一副对联,语气和那副指长城的对联一样:“诗书为何被烧被抢?刘翔是文盲。”
)但仔细推敲,却是漫无边际或者无关紧要。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但其初衷并不是为了应对国内叛乱。
修建长城和防止内部入侵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政权垮台的原因有很多,该垮台的就垮台,不建长城就垮台。唐朝灭亡,宋朝灭亡,这两个朝代有没有修过长城?进一步的探索表明,人们之所以突然想谈论一个历史事件,很可能是由于现实的刺激,他们所选择的历史人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召唤死者”,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而寻找对象。袁枚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两霸的暴政,尤其是频频辱骂知识分子的文字狱,心生敬畏和愤慨,选择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作为他曲折发泄的对象。
诗人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件事有点微妙,只有写诗的人才知道。
谈论历史永远是为了现实的刺激。鲁迅的《准浪漫谈》里有一篇关于华德焚书异同的文章,也是因为纳粹头子希特勒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