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茶真的有600年的历史吗?
湖北南部很早就有茶了。相传三国时,石燮、庞统、东吴太医华佗都曾在此采茶治病。魏晋时期,采茶在鄂南已有初步发展。如晋代陶谦的《续寻神记》中“晋武帝宣城人秦镜,常到武昌山采茶。”(按:鄂南全境在金代属于五常县,当时五常县辖七县,但鄂南有山。从地理演化的角度来看,武昌山属于幕府山。晋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方士葛洪,在赤壁葛仙山、黄阁山、绥阳山修行十余年,采茶烹茶,潜心撰写道教名著《抱朴子》,为我国古代化学和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到了唐代,“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促成了当时饮茶的迅速兴起”。鄂南的茶叶不仅被列为贡品,还加入了民族商贸。茶叶采摘空前发展,茶叶种植也广泛出现在民间。今天,赵立桥管辖的杨楼洞宋风山上的一棵千年茶树,据说是唐代泰和年间(公元827年左右)种植的,见证了唐代鄂南茶叶的辉煌。《太平全志》载:“在蒲阴、鄂州,及唐各郡(今崇阳、桐城),民...只种茶叶。”茶圣陆羽在《茶经·出茶》中说“江南就剩下鄂州、袁州、冀州。”鄂南诸县,唐代属鄂州。唐代鄂州产茶最多的是江夏县,而鄂南各县是江夏的主要辖区,也是最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毛文西在《茶谱》中说:“鄂州东山、蒲阴、唐念三县,大茶如韭叶黑,极柔,治头痛。”可见,鄂南在唐代就以药用红茶而闻名。到了唐代,鄂南的茶叶也有助于各民族间文化友谊的交流。据《唐史·补编》记载,唐朝中央政府赐给马所属吐蕃首领王松赞干布的茶叶,采自粤、鄂、赣三省。
宋代实行茶马互市、卖茶制度(茶叶国家专卖),鄂南茶叶更加丰富。《宋史·地理志》记载:“岳鄂(今鄂南)为江湖之都,驻邵诸军,以镇夷,有木茶(即茶)之大率。随后,国家决定“买茶,择地相会”,将镜湖北路的越州、鄂州定为买茶地点,每年向国库上缴247万斤。《宋史·食货志·吴瑕茶》记载,茶叶主要有两种:“片茶称散茶,片茶在模具中蒸卷”。这种所谓的“片茶”,就是今天东庄的砖茶雏形,是将茶叶蒸熟后压成饼状。
元明时期,鄂南成为湖广地区最重要的产茶区。《明史·食货志》记载:“产茶之地为武昌,但兴国军(今铜山、阳新)为当时最著名之地。”《湖广通志》:“五常茶叶通山,其次重阳、普银。”明代中期,为满足茶马互市的需要,将产于湖南浦阴、咸宁、崇阳、铜山、桐城、临湘等地的陈年绿茶,运到羊楼洞(今赵李桥)加工,大量销往蒙古等边境地区。羊楼洞成为鄂南茶叶产销集散地,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当时羊楼洞地区生产的茶叶,为了减少运费和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糊成饼的方法。茶叶先经过筛选,再用蒸汽加热,然后制成带脚的圆柱形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就是今天赵李桥青砖茶的起源。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间贸易,羊楼洞的帽箱茶制造业更加繁荣。乾隆五十一至六十年间(1786-1795),山西茶商进入羊楼洞开设茶馆制茶。当时著名的制茶厂家是三裕川和聚盛川,每年生产帽箱茶约40万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鄂南的四个乡镇都有生产,而种得多、赚得多的只有南翔一家,南翔离杨楼洞的茶叶市场很近。湖北南部的崇阳,此时也成了重要的茶叶产地:“男工筛茶女工采茶,日夜欢歌笑语,城声雷动,汗流成雨”。“同郡邻省,各处商贾众多,船车俱担,水陆交织。”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叶市场。道光年间,广东帮助茶商在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1840年,杨楼洞有50多个红茶品牌,年产5万吨出口欧洲。
清代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现代真正的青砖茶开始出现。嘉庆二十年,溥隐龚升周顺雅写《竹川支竹词》,其中说:“三月春风长,村中少妇管事,残灯未遮,枕边喧茶。”“茶庄的生计是山农,用方砖白纸封着。不要有红色的刻字,西商生产商是芙蓉人。(原注:西科每年都在羊楼洞买茶。它的砖茶用白纸密封,贴上红色标签,上面写着‘本厂出品的仙山名茶’。芙蓉山在西乡)“至于青砖茶的正式制作时间,学界普遍认为始于咸丰末年,即1861年。根据考证,我们认为青砖茶的时间应该更早一点。宣彤时期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皆种茶,山民借茶为业。前几年晋商从蒲阴的杨楼洞买下,一直延伸到城西的沙坪。他们做了粗叶,放在锅里炸,放在布袋里揉。如果比较厚,就用甑蒸,撒上细叶,压成砖。竹子是储存的。卖到西北,叫红茶。道光时节,二十岁尚鸟聚,薄叶晒,不用火擦。雨天用炭烤。”可见,在道光末年,就有了成型的青砖茶。对此,《普贤录》也认为杨楼洞黑(绿)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时期。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早期的砖茶制作工艺比较原始:“砖茶屋的制砖方法一开始很幼稚,就是把茶叶放在蒸笼上,放在锅上蒸,蒸好后倒入斗模,放在压机里,用杠杆压制成砖形,然后脱模放在室内,晾一晾,过几天就包装出货。”这种压制砖茶的方法和今天的机械压制法几乎一样,只是当时的干燥方法是让半成品自行干燥,和现在的锅炉蒸汽干燥略有不同。方法改进后:“将杠杆压机改为螺旋压机制得的砖更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