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中心第一小学的悠久历史
这所学校是陈先生早年实施“生活教育”的实验基地。从“生活教育”到“素质教育”,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一脉相承:从陈先生倡导的“一切为了孩子”到现在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陈老师强调的“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到“做现代公民,创新小能手”的校本培养目标;从陈先生提出的“自然与社会是活教材”到强化课程功能建设的基础、拓展、探究课程体系;从陈老师总结的“做中学,做中学,做中学,做中学”,到现在通过“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实践研究形成的“学教合一”、“学用合一”的教学策略体系。总之,拓展“生活教育”的内涵,联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揭示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该校75年的历史源于“活教育”,可以反映共和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轨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对上海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同时对续写现代学校教育新校史寄予厚望!
特色教育
据《陈鹤琴年谱》记载,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权的余波中,他申请到上海主持公共租界工信部的中国教育,在中国办子弟学校。5438年6月+10月,中国教育厅正式成立,任厅长。
“9月1930,1,工部西区小学成立,张祖培调任校长。(1932西区小学更名为新闸路小学)。
陈老师针对当时教育界“教死书”、“读死书”的状况,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张,并以此校为教育实践基地,在课程和教材改革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陈老师还亲自主持了工信部西区小学(现为静安区中心小学)的设计。除普通教室外,学校还设置了美术室、木工车间、音乐室、法庭、操场、自然室等特色教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为了防止学生近视,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斜角45度的阅读板给学生使用。
更改学校名称
1930.9 ~ 1934.9上海市工商局西区小学
1934.9 ~ 1945.9上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新闸路小学
1945.10 ~ 1946.3上海市新闸路小学
1946.3 ~ 1946.12上海十区中心民族学校
1946.12 ~ 1950.12十区上海市第一中心民族学校。
1951.1 ~ 1956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1956 ~ 1959上海市新城区第一中心小学
1959 ~至今,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1930 ~ 1949
光荣的革命传统
“五卅”运动后,在反帝浪潮中,上海工业部的中国董事们要求陈鹤琴主管中国教育。爱国、民主、进步的教育家陈先生经过长期斗争,不仅获得了租界中国人自己的学校的办学权,而且获得了工信部学校升中国国旗的权利。同时吸收了很多思想进步、学术优秀的老师。在他的支持和保护下,当时工部西小学的革命活动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下党员。此外,陈老师担任工业部小学教师培训会会长,中国* * *党员教师成为培训会骨干。
先进的教育理念
陈鹤琴先生主张组织各种教学实验,培训教师,编写适合儿童的中国式教材和课外读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
陈鹤琴根据“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并且在我校的办学实践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49 ~ 1966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解放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活教育”的传统,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坚持发展思想、经验和人才。
65438-0954,学校被上海市教育局定为上海市重点小学。
1976 ~ 2005
文革后,学校在拨乱反正中加强基础建设,先后提出了“真诚、追求、执着、超越”的校训;“文明、勤奋、健身”的校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的教风,“爱、真、博、活”的学风。
特别是随着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政府先后提出了“一流城区、一流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学校抓住机遇,开辟了一条从“活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校本发展之路,从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使校舍更漂亮,设施更齐全,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快,整体发展水平更高,体现了“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