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起源、传说和故事

关于毛笔的起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让我们来看看。

毛笔起源的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率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作战。双方激战,战事旷日持久。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撰写战况报告,递送给秦王。当时,人们通常将简牍蘸上墨水,然后在丝绸上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然是武将,但文采十足。用上面提到的那支笔写战报,常常会影响他的思想。那种笔又硬又硬。写不出几个字,就得停下来蘸一蘸。如果你蘸太多的墨水,它会直直地往下滴,而且会弄脏非常昂贵的丝绸。孟天前有过改笔的想法,这次又想写很多情况报告,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战争期间,蒙恬喜欢去野外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到军营。由于兔子撞的次数多,拿在手里很重,地上夹着一条兔子尾巴,血在地上拖着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一看,心里不禁一动:“用兔子尾巴写字,不要用普通的笔,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后,蒙恬马上割下一只兔子的尾巴,放在竹筒上,试着用它写字,可是兔子的毛有光泽,不吸墨水,写在绢上的字断断续续。蒙恬试了几次都没用,一根丝都浪费了。一怒之下,他把“兔子刷”扔进了门前的岩石坑里。

蒙恬不甘心失败,还是抓紧时间考虑其他的改进方法。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呼吸点新鲜空气。走过岩石坑时,他看到了自己扔掉的“兔子刷”。蒙恬捡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了,颜色变得更白更软了。蒙恬大受启发,立刻跑回军营蘸墨。这时,兔子的尾巴变得很“听话”,吸足了墨水,写字很流畅,字体也变得圆润了。原来,岩坑里的水含有钙质,兔毛被碱水浸泡后变软了。因为这支笔是由竹筒和兔毛组成的,所以蒙恬在当时流行的笔名“于”上加了一个“竹”字头,称之为“笔”。

毛笔发展史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描绘甲骨文的笔画,但真正的毛笔书写可能始于简牍和织锦上的文字。

根据对历史文物的核实,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上发现了用毛笔绘制的图案。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残朱书法或无刻字的墨书。看它流畅的笔画,都是用毛笔写的。甲骨文中有“于”字(古体书法),形似一手握笔,可见约三千年前已有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