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海报图片——手中有绝活,肩上有责任,“工匠精神”激发了新的活力。

工匠精神手抄报内容工匠精神

稿件内容: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

职业道德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

1,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自己职业的崇敬和热爱而投入其中的一种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

历来有“尊师重道,忠于职守”的传统。奉献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今天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

它主张人在生活中要时时“敬执事”、“思事”、“以敬修身”。“执事尊”就是认真行事,不可怠慢;“敬事”就是要专心做事,不能懈怠;“修身尊道”就是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尊重和谦卑的态度。

2.瘦。精益求精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专注于每一个产品、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优秀,就是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你做了一个,

螺丝钉

我们也必须尽力而为。”就像老子说的“天下大事,必在细作。“一个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只有精益求精,才会成功。

3.专注。专注是一种有着内在决心和注重细节的耐心、坚持和执着的精神,这就是一切。

伟大的乡村工匠

“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坚持,也就是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坚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会一心一意扎根,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的产品上积累优势,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在中国,早就有“艺术白痴必有技巧”的说法,比如

庄子。

书中记载的技艺高超的“解牛专家”,

核动力船

王淑媛,书中记载的奇巧男子等。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和创新的创新内涵。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早期中国涌现出倪志福、郝建秀等一大批优秀工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充电电池制造商”

王传福

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UHV、智能电网研究运营的电力工人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再次影响世界。

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

英国航海钟的发明者:约翰·哈里森(1693C 1776):哈里森用了40多年的时间,先后建造了5座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格里夫斯4”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远超过了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

工匠精神简介;

匠人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匠人对细节的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圆满,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他们把质量从0提升到了1,让世界受益很久,虽然收益很小。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中国制造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

中国有哪24位大工匠?24位大国工匠的事迹如下:

1.火箭“心脏”焊工高凤林

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的班组长。35年来,他一直在做着几乎一样的事情,那就是焊接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的喷管。有些实验需要在高温下连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到几百。

摄氏度

,但高凤林咬着牙坚持说,他的手被烤得鼓了一串水泡。因为技术高超,曾经有人给他开出了“高薪,北京两套房子”的诱人条件,但高凤林说,我们的成就上了太空,这种被国家认可的满足感是用钱买不到的。他用35年的坚持,诠释了一个航天工匠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工艺美术家孟剑锋

孟剑锋是工美集团的雕版工匠。他用纯银雕琢出“和美”纯银丝巾,去年在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其夫人。20年来,他一直追求完美,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自己的声誉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内化为诚实的劳动,这是大国工匠的根本,也是中国制造的品质保证。

3."

蛟龙

顾,一个“两线”上的钳工

“蛟龙”号是中国第一艘深潜载人潜水器,零部件多达几十万个。组装最大的难点是密封,精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装配中,只有钳工顾能达到这种精度,顾因其绝活,被称为“顾良思”。43年来,他努力工作,刻苦学习,挑战极限,追求一生的信任。这种信念为他赢得了潜艇赋予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进步。

4.胡生:他是车工,是全厂车工中最精通刀具的。用于国内生产

预警机

在核心部件的生产中,他在使用数控机床时必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5.崔云:58岁的崔云参加了70多枚不同型号火箭的总装,但第一次接收总装是在2016。

长征五号火箭

当我离开一项任务时,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6.刘伯明:这个“

五一国际劳动节

节假日期间,无论是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还是重点项目生产车间,广大职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715t常规岛低压转子是

核电站

发电关键设备。为了打破外国垄断,中国钟毅锻造工人刘伯明接受了这一挑战。

7.李开君:李开君是一汽集团钳工班的班长。他做锁匠已经20多年了。凭着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他不仅在公司家喻户晓,在行业内外也小有名气,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

8.周浩:周浩是中科院深海所的一名普通锁匠,负责所内深海科考设备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和维修。在两次马里亚纳探险中,他解决了156项科研设备技术难题,合理升级改造了58项科研设备进行海试,使国内自主研制的科研设备赢得了多项国际国内第一。

9.朱世杰:5月4日,“大国工匠”是一名码头起重机司机。他曾以娴熟的技术和独到的操作方法成功救助一起海上事故。

10.郑春辉:5月3日

伟大的乡村工匠

我们想知道的是一个木雕师——郑春辉,他以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不知疲倦的心,重新出现在一块木头上。

清明上河图

壮观的场面。

11.孙红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技术精湛,执着,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我们来看“五一”系列《大国工匠》。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修航空发动机就是给心脏开刀。今天(5月2日),孙红梅这个“大国工匠”,就是“外科医生”。

12.金扬安: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珠江流域的一项关键性控制性水利工程。该项目的船闸闸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闸门,该闸门的底枢将承受1295吨的压力。炼钢工人金扬安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冶炼一炉35吨特殊钢来建造这个“蘑菇头”。

13.金启福:在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冠军”金启福回答:要有一个强轴。这个从黑眼圈学徒成长起来的省级“钳工状元”,从18入职至今,几乎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纠结于机械设备改造、维修等问题。

14.曹隋军:“我觉得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而为是一种美德。

工匠精神

。45岁的曹是中国第一建筑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练。

15.付豪:付豪,现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付豪技能大师工作室”高级技师。32年来,傅浩一直坚守在技术难度极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安装施工一线。

16.王海荣:王海荣是这个油田的首席技师,在他几十年的工作中,加工和改进了许多套工具。从1984到2017结束,加工修改各类工具4000多套(件)。

17.李小嘉:李小嘉从事数控机床的调试工作,就是通过转动试件来测试每台机床的动态精度,测试机床的加工精度。因为生产的每一台机床都是高档商品,使用上不能有任何差错。

18.高希希:走进中国西电集团xi西安西电开关有限公司的机加工车间,数控机床旁,高级技师高希希正在专心致志地编程加工零件。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旋转的刀头,不时地纠正。

19.

张俪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铁路轨道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莉,曾参与国家铁路三次提速建设,参与研发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线路所需新型道岔30余种、工艺改进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专利5项。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他诠释了“认真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20.曹梅:接近11时,曹梅走到室外固定观测点,抬头望天,记忆几秒钟,然后回到办公室操作台,将肉眼观测到的云高、云量,连同观测仪器自动捕捉到的准点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地温等基础数据,168填入系统。

21.

李刚

这位被工友们称为“刀手”的技术大咖,不仅能蒙住几千根电缆、几百个方向、几万个节点,一口气准确插上100多根线,还具有扎实的电气理论基础,参与国内生产。

盾构机

电气系统的创新研究与开发。。

22.

徐立平

一台工作中的大型风扇,一台等待精细加工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两名沉浸在紧张工作中的工人。这是走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粉末成型组所在的车间,在第四研究院7416厂,能看到的所有景象。

23.周洪亮:9月4日,天空下着毛毛雨。照例,陕西宝鸡

秦岭山脉

输电运维班巡视员周洪亮肩扛温度计,走在距宝鸡市区50公里的秦岭观音山上,巡视连接秦岭南北的电力线路。

24.张欣停下来:张欣在鸡蛋上停下来练习钻孔的绝活,为了在普通钻床上钻一个0.4 mm的高硬度钨合金平底深孔。当时全公司没有人掌握这项技术。如果外包,不仅成本高,而且耗时长,影响按期交货。

手中有绝活,肩上有责任,“工匠精神”激发新活力作者:关珊珊。

大国工匠要有大国工匠的模型和坐标!

20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

一汽集团公司

-

民众

向吉林省图书馆捐赠工匠图书《完美与完美》,举办“工匠文化图片展”,弘扬工匠精神,发挥标杆价值,凝聚奋进力量。

据了解,《完美到好》记录的15匠人都来自平凡的背景,从学徒、操作工逐渐成长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勇于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国家级技术成果。通过这15位优秀一汽-大众工匠的成长故事和奋斗历程,展示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到“智造”制造的转型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

在国内汽车行业,一汽大众是第一个为一线工匠写书的企业。

为什么这么重视基层员工的培养,锤炼大国工匠?

▲一汽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占福

一汽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占福给出了答案。“百年老车,到了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汽车发展版图,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一汽-大众经过32年的发展,将一支技术工人队伍打造成为一汽-大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工匠精神从理念变成了制度,融入到整体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

显然,“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驱动一汽-大众走向稳定和繁荣的强大动力和传统基因。

日前,仁奇传媒陆续进驻一汽-大众长春、天津、青岛三大基地。通过对这些优秀工匠和以他们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的深入采访,我们不仅了解了大国工匠是如何炼成的,也对一汽-大众稳固领袖地位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认识。

师徒制和师徒制

一汽大众一直认为,造好车的关键在于技术和管理,技术和管理的水平在于人。师徒传帮带是培养优秀工匠的最好方式。我们注意到,

在一汽-大众的五大基地中,优秀的工匠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这是指导和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些创新工作室围绕“攻关、创新、孵化、引领”的方向,在“思想引领主题体系、项目设置与攻关体系、经验分享体系、示范激励荣誉体系”的基础上,成为培养、提升、造就人才的重要平台。

长春基地作为一汽-大众的母基地,基于30多年的造车经验,形成了庞大的整车制造知识体系,建立了一流的质量管理体系。长春基地一直非常重视知识和经验的沉淀和传承。早在2009年就开始专注于创新工作室建设,属于最早筹备工作室建设的基地。

“当时建这样一个劳模工作室,核心功能是培训输出技术人员。后来,围绕技术培训功能,我们延伸了技术研究、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三大拓展功能。”陶金说。

陶金是长春汽车制造第一焊接车间的维修工长,也是一汽大众建设的第一个劳模工作室的负责人。据他介绍,工作室运营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项目管理。该项目主要来自工作现场的难题。

“在组建工作组的时候,我们会挑选相应的骨干人员和徒弟,* * *会参与这个项目的推进,师傅和他的徒弟一起做,让大家发挥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汽大众长春生产整车,做焊接总成,车间维修领班_袅

依托创新工作室平台,长春生产基地共培养劳模30人(占公司劳模总数的39%),成为劳模人数最多的基地。三年来,长春生产基地累计创新150多项,节约资金约2亿元。

自2018“工作站”建成以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已建成6个不同专业的创新工作室。已培养技师6人,即墨工匠3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培训796人次,攻关28个问题,优化成本391,000。

最年轻的天津分公司还拥有集团级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开发区)创新工作室6个,天津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个;培养了1名沿海工匠,2名沿海技能大师,1名一汽大众工匠。他发表了37篇论文和20多项专利。

“员工是创造价值的基础”

行业的任何变革都意味着市场的重新分配和技术的更新。每个企业原有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都需要在数字化平台上重建。个体一旦融入数字平台,劳模的创造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今,在一汽-大众培养的数万名技能人才中,涌现出一批批能工巧匠,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精英。他们每年攻克100多个重点难点项目,创造了上亿的经济价值。这种成绩是大学教育不可能做到的。

牟绍志是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冲压中心模具修理车间的领班和高级技师。工作17年,先后参股大众。

奥迪

捷达多款车型的验收、调试、质量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累计解决难题150多项,节约资金6000多万元。由于贡献突出,牟绍志获得了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吉林省年度工匠。

▲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冲压中心模具修理车中间工段工长、高级技师_提货_中。

另一位工匠模型范英男首创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焊接过程,开发了质量预管理、设备健康管理、成本监控、能量监控等四大模块,攻克了23项技术难关,节约开发成本500万元,零成本实现批量焊点缺陷。减少焊钳停机40%,节省备件654.38+0.3万元;能耗降低了8%。

在最近召开的“2023中国汽车工业智能制造专家交流会”上,范英男被正式评为中国汽车工业智能制造专家库国家级专家。

▲一汽大众长春生产整车,制造焊接车间,高级技师_团队⒛

牟绍志和范英男只是一汽-大众庞大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

一汽大众实行部门推荐+公司评聘的机制,逐级优化工匠人才,给予充分的展现机会,实现价值导向。重塑竞争性人才的职级薪酬体系。

在每个岗位的基础上,扩大员工的发展层次,建立资格标准,鼓励每个人提高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

经过32年的发展,技工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汽-大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匠精神从理念变为制度,融入企业整体创新的重要环节。

从做工到工匠,从精致到“智慧”

从工人到工匠,他们因为坚守初心,把作业当成了事业;从精致到“智慧”,他们追求从制造到智造的极致。

1991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一汽-大众30多款新车型的引进和开发,大量世界一流新装备的采用,激光焊接、全铝车身、新能源、无人驾驶等一大批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为劳模和工匠的成长创造了最需要、最重要的历史机遇。

自2020年起,一汽-大众启动跨部门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系统培养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一汽-大众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超过1亿元。除了一汽-大众长春总部的培训大楼外,还在成都、佛山、青岛、天津设有培训基地。不仅建设了充足的硬件设施,还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通过各种培训形式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培养和选人是基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牛光飞是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的一名领班。他认为培养年轻员工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过程。他们不断地互相学习,通过榜样取长补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领域,老员工的经验和年轻员工的创新进取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牟绍志认为,未来数字化可以解决一般性工作的效率和生产组织的高度协调性问题,包括小规模的个性化加工,但不能代替人处理复杂维修方案的计划、实施和审核。我们是数字化的推动者,而不是跟随者。学习技术永远不会过时。

即使在信息和智能被极大革新的现代,师徒和指导也不会过时。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陶金认为:

其实人和海浪一样,不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颠覆,而是当下对自己的颠覆。只要他们不断迭代,不断进步,就总能成为后浪。后浪与年龄无关,只与自己的努力有关。

本文来自郝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