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2017102

2017102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向前向后阅读是2017102。

这个特殊的日子,对于永康一中87届的师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高中毕业30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举行。领导、老师、同学聚在一起,畅谈离别之情,享受重逢的喜悦!

听着老师同学们一个个的发言,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历历在目,在眼前熠熠生辉。

33年前,是我们大一新生入学不久的中秋节,学校发月饼。我受班主任郎月来的委托,给同学们发月饼。像许多学生一样,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和父母。节日期间思念父母的感觉不断加强。我流着泪发完月饼后,回到座位上,想着手里拿着月饼的父母。那天还有一个中秋晚会,我已经没有记忆了,可能是因为那年的永康一中晚会吧。同学聚会后,二班的金孝感在群里回忆的那段话,为我填补了这段记忆的空白:“聚会上,曾老师朗诵了《明月几时》?”抑扬顿挫。从那以后,每年中秋节我都会想起曾老师的诗歌朗诵会。”姚宏勇的回忆让晚会的细节更加具体:“吃的月饼我都忘了,对晚会还有印象。教室前的空地上,月亮时隐时现。人生第一次现场听曾老师朗诵,印象深刻。”董海平的记忆是深情的:“高一的中秋节晚上,郎老师带了一盘月饼进教室。当时那种惊艳的感觉至今仍有回味。那时候,吃一块月饼就是莫大的幸福。教室里的月饼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那一年的中秋月饼,真的是董海平博士记忆深刻:“@胡小霞,我只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在教室里自习,突然郎老师带着一贯的似笑非笑的表情,端着一盘扁扁的月饼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把它交给靠窗最左边第一排的学生。大家的眼睛都亮了。我不记得是你寄的。估计当时只盯着月饼了。”不知道有多少人1984的月饼和聚会,成为了他们一生的中秋回忆。

学生们在回忆中提到的曾老师是我高一时的语文老师曾泽光先生。他学识渊博,风度翩翩。我们87届毕业后,他也离开了永康一中,到金华师范学校任教。曾老师很有想法,至今还保留着一年级(二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登记表,上面记录着我们当年期末考试的阅读和写作成绩,以及期末考试的总分和综合评价结果。我期末考试成绩81,并列第七;总体评分83,并列第五。我大概是那种认真用心学习中文的学生,曾老师毫不犹豫地在综合评价中给了加分。

听了曾老师的课,我对学习荀子的文章“鼓励学习”印象深刻。因为我熟悉课文,我在课堂上第一个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受到了曾老师的热情表扬。从那以后,我对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情有独钟,我不仅喜欢曾老师,也喜欢文言文。学生的心理就是这么简单,因为一句话就喜欢一个老师,爱屋及乌。在这次聚会上,我才知道曾老师仍然是我叔叔的老师,他们仍然有联系,这表明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缘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说起语文,自然要想起我们文科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杜先生。杜先生身材高挑,干净利落,有才子之称。杜老师不愧为“才子”。他会读、写、弹、唱。在我们搬进新宿舍之前,杜老师住在我们宿舍对面的平房里。在星期天或其他闲暇时间,我们不时能听到杜先生悠扬的二胡演奏,有时是独奏,有时是与当时正在教音乐的王先生合奏。我还清晰地记得杜先生被二胡的声音陶醉的那一幕:杜先生身着灰蓝色的中山装,右手拉弓,悠扬的音乐在神奇的弓弦下流淌,杜先生的身体随着旋律或左或右地轻轻缓缓移动。

杜老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故事。例如,尽管学校不同意,我们还是同意春天去爬骊山,秋天去达汗。我不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们班被学校批评了,教室里气压很低。晚自习的时候,杜老师教我们唱歌,用音乐来驱散不快。学完的《项链》后,杜老师布置了继续讲故事的作业。有意思的是,同学们为这次作业互相批评,大家认真交流修改建议。记得我的续作在后桌得到了程文生的高度肯定:“很有莫泊桑的味道”。也许程只是一时的恭维,但他的话确实让我振奋了一阵子。永康县政府想建永康宾馆。杜老师不仅组织我们实地“考察”,还组织我们讨论这次永康时事,写评论。年少轻狂,我们结合学校的危房(永康一中的学生还住着危房,农村的办学条件实在是太不堪了)指点江山,激发文笔,度过了一段激情的时光。还有,我忘了是学校组织的,还是另一个只属于文科班的独立行动。去电影院看了曹禺同名话剧剧本改编的电影《日出》。看电影,那时候牙疼绝对是好事。不过,这次电影的细节我已经忘了。我忘不了的是,看完电影回来后,杜老师给我们读了《日出》的集锦。我在电影上看不懂的人物,在杜老师的阅读里都是“活”的。当时很佩服杜老师把人物活读出来的功夫。现在很佩服杜老师在80年代有这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活”了,学习才能真正生动;大语文的理念——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他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引导我们走进生活;此外,他告诉我们,朗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读本...

高中三年后,我对英语非常着迷。一有时间就打开英语书;拉开抽屉的一条缝,闭上眼睛找出英语课外读物。校报橱窗里有“中国”?日报,这是我经常看的报纸。每看懂一条英语新闻,都会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喜悦。看报纸会遇到很多生词。把它们写下来,查字典,问老师。这种热情和我在一中遇到的几个英语老师有直接关系。

陆慧萍老师是我的第一个高中英语老师。陆老师很温柔,善良,敬业。我们从她的内心和耐心中捕捉到了无限的师爱。我记得陆老师当时怀了宝宝,脚肿了,说话有些困难,但还是一丝不苟的上课。

陆老师请产假后,原来教6班英语的孙桂红接替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孙老师年轻帅气,魅力四射,教学很开放。那时候他会给我们全班,由同学来教。我曾经上过英语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花了很多时间备课,查了很多资料,改了很多教案,反复梳理知识点,整理课堂思路,揣摩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消除。课后,一个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男生对我说:这是他上高中以来听懂的第一节英语课。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听懂这堂英语课,是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有限,只会说粗浅的知识;第二,因为女生讲课时有不同的吸引人之处,所以男生听得很认真。孙老师的课我没怎么听,去了文科班。这是我在与孙老师相识的那段时间里记忆犹新的事情之一,因为孙老师为我日后早早走上讲台进行了训练。

当我到达文科班时,我听到了池静的英语课。池小姐年轻漂亮,活泼干脆,做事麻利。许多男孩非常喜欢英语课。我已经喜欢上了英语,而且因为美丽的池老师的英语课,我学英语更开心了。池老师的英语单词很漂亮;迟老师的英语口语很好。池老师的名字很洋气。迟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她原来的名字叫迟,她把“房”字改了,因为太土了。果然,没有“方”更洋气。我很喜欢池老师,甚至把对单名的好感无限扩大:所有单名都像池老师一样洋气,我羡慕他的同学有池老师这样的好名字。后来池小姐怀了宝宝,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我们很担心她会用力过猛,暗暗祈祷池小姐千万不要摔跤,否则会很危险——那是因为她的爱和无缘无故的爱。迟老师请产假前,她给我们请了代课老师。她亲自检查,和我们一起听老师的课。后来代课老师有没有给我们上课,我记不清了。我记得的是,那次上课,池老师吃饱了撑着坐在第一排,听老师上课。他还不时回头观察我们的表现和反思。后来池先生被调到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我听了之后非常惋惜:这么优秀的英语老师不教岂不是浪费了?不过,我也有一点让迟老师很遗憾。当年高考没有报考英语专业,浪费了我91的高英语分(满分100)。迟老师知道后,跺着脚对我说:“你不申请英语学院,文科班有几个人有资格申请?”池老师自然是为我着急,是她对生命热爱的深情表白。文科班人才济济。但她遗憾的是房间里的真诚和温暖,是我一个一个珍惜,一辈子铭记的,虽然迟老师早就忘记了这样的小细节。

我至今想不通,在我刚进高一的时候,郎月来老师是怎么给我副校长的荣誉和担子的。也许是因为我中考考得好。当时的班长是学霸胡晓慧,三年后考入清华大学。高一的时候,我表现出明显的偏科倾向。副班长这个职位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一直很努力的学习,努力缩短自己和副班长,和学霸班长的距离。郎老师的数学课,数学大师,说他灵活精通。这个说法是对的。郎老师的口头禅“嗯,很简单”一落地,再难的题目,也在郎老师毫不费力的分析中一个个土崩瓦解。不知道当年绿色军装是否流行。印象中,郎老师好像一直穿着绿色军装。因为板书写的太投入了,所以我不在意袖口蹭到黑板边缘堆积的粉笔灰。所以郎先生的袖口经常是白色的。一节课下来,他的右口袋经常亮晶晶的。绿色的军装配上白色的粉笔灰,毫无违和感。郎老师喜欢下棋,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一定很会下棋。我曾经给我哥推荐过郎老师,因为他哥宿舍经常有人排队。富七郎先生和他的兄弟曾经互相学习过吗?

在朱老师的化学课上,我想起了“摩尔”这个单元。朱先生说“摩尔”的时候语气特别好听,有点像说英语单词。也许就是这种好感让我对理科漠不关心,化学还有点意思。物理太虐我了,我都记不起物理老师的名字了。

朱标老师是我高一的政治老师。他用方言授课,很有家乡味。在改革开放时代,政治课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这次聚会,朱先生一直坐在会场门口,因为行动不太方便。轮到他发言时,朱先生尽力用清晰的语言向大家解释自己的不便和感激之情。因为不方便说话,他向在场的领导、老师、同学鞠了几个躬。朱老师对自己苦难的描述真的很有教育意义,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涌了上来。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他为我们授课的场景,带着熟悉而亲切的口音。

周启祥老师的地理课幽默风趣,干货很多,很受大家欢迎,但我因为热爱英语而忽略了地理;再加上京广线,季风气候等等,总是消耗我很多空气,让我有点害怕。我对周老师地理课的兴趣和精髓了解的比其他同学少得多。每当同学回忆起过去的地理课,我只是静静地听着,仿佛在补当年落下的课。如今,85岁的周先生精神矍铄,既是旅游专家,又是摄影大师。据说他去过20多个国家,去过几次加拿大,多得我都记不清了。虽然今年做了手术,但我依然积极乐观地行走在山河之中。周老师这几天在日本旅游。

是夏海燕老师,一位极其温柔、谦逊、敬业的女老师,在高一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我在这个聚会上没有看到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来看她。后来,在我们文科班教数学的申会先生这次没来。幸运的是,我们在2015杭州同学会相遇。他还是和那时一样优雅善良,带着浓重的萧山口音。

这次没见到的老师,如、历史老师林、数学老师陈,等不及这个盛会就走了。陈老师教我们数学的时候,他已经老了,但他有着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和两个深深的酒窝。历史老师林是的一本历史书,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能把复杂的历史理清楚。高老师胡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了市场经济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他滔滔不绝,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七弯三折”“一花一菊”的口头禅,还是会被学生们津津乐道。为了给我们讲清楚等价交换和市场调节的知识,胡老师总是举一个例子:“你妈~ ~带着一只老母鸡去市场~ ~”,通俗易懂。在一片笑声中,我们明白了很多无聊的概念和原理。胡先生很敬业。高三的时候,他亲自给我们刻了厚厚的一叠资料。因为要补地理,没时间管那些资料,但是高考的时候政治考了87分(满分100)的高分。事后总结经验,一是有益于胡老师的课堂,生动深入;二是听了胡老师的教诲,把薄薄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几乎翻到了后面;第三,胡老师高超的出题技术。他给我们整理的最后16K测试资料我都用了。考试做题太顺利了,我眼睛都亮了。而胡老师让我受益更多的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这真的是我一生受益的财富。

如数家珍地回忆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涯。恍惚间,我还是那个十几岁的少女,做着五颜六色的梦,在飞行员的指引下,用理想设计未来。现在老师上课教的具体内容在我心里不多,但是他们给的教育影响却深深的留在我心里;母校“励志、勤奋、求实、进取”的教导也深深烙在我身上。?

现在,我是老师们的接班人,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工作。做什么样的老师,做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需要时刻清醒的问题。方老师对在场同学的遗言犹在耳:“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把女儿培养成别人喜欢的媳妇,把儿子培养成别人喜欢的女婿。”这句话所表达的教育思想与爱因斯坦的教育名言类似:“教育是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学过的一切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价值,是习惯的教育,是心灵、精神、人格、感情的教育,这也是教育的真谛。

我从没去过任何地方,我要去一个地方。

以此文纪念永康一中(1987)毕业30周年暨2017102的盛会。感谢老师们的教导,感谢母校的养育,感谢为这次聚会付出巨大努力的同学们。

借此文,祝你我在彼此漫长的岁月里平安、幸福、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