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博物馆里上小学”: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

在“我在一个博物馆里上小学”的试点项目中,老师们穿着与场地年龄相匹配的衣服给孩子们上课。(资料图/图)

在挪威的卑尔根市博物馆,一群孩子正在建造一个没有身体表演的市政厅。石匠们在从采石场搬石头,另一边的木匠们在挑木头、削木头。他们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不紧不慢地进行着。

温迪·詹姆斯进入会场,老师向孩子们介绍,这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客人。她不会说你的语言,但没关系。你们可以一起工作。

于是温迪加入了施工队。她搬动空气石,和孩子们一起建造空气屋。

这是一门角色扮演形式的博物馆课程。这样,在博物馆学习的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展区,从而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温迪·詹姆斯(Wendy James)作为“我在一个博物馆上小学”项目的发起人,前来参观该项目的海外成果。

“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所看到的。这些孩子真的在‘建造’什么东西!”温迪·詹姆斯(Wendy James)在接受《南方周末》(Southern Weekend)采访时,微笑着用手势还原了当时孩子们的盖房子动作。

“我在博物馆上小学”这个项目起源于英国2016。它由温迪·詹姆斯提出,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文化研究所承担,将幼儿园和小学生送到博物馆进行日常课程学习。

项目起源的背景包括,近年来,社会希望中小学能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具创新性、灵活性和参与性的教育,但学校空间严重不足;博物馆一直希望培养忠诚、多元化的观众。

建议学生在博物馆上课的温迪·詹姆斯(Wendy James)并不是一名教师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而是一名拥有多年经验的建筑师。

2021四月份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她还在家里工作,背靠着窗台,穿着一身简单的运动风。留着短发,有着欧式招牌深眼睛的她,在采访中谈到项目和成果时总是提高声调,用手势一起讲述,深绿色的瞳孔泛着光。

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在多个国家落地,英国的项目开发协调“中心”也被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承担,“它有了新家”。温蒂是这个项目中教师培训指导小组的顾问。

“我在一个博物馆里上小学”最初的试点项目之一是生命银行肯辛顿儿童中心与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的合作。有一天,一个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说过话的小男孩第一次开口说话,问了周围的小朋友一个问题。

被问的孩子很惊讶:“哇,你知道我的名字!”

生命银行肯辛顿儿童护理中心执行董事玛丽·哈珀(Mary Harper)在总结该项目时描述了这一场景。许多孩子提高了个人自信和社交能力。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会对不同的展品感兴趣,并三五成群地进行讨论。在一些项目中,孩子们会在博物馆的小餐厅里吃饭,一些来自落后家庭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到餐桌礼仪...

"项目结束后,孩子们都成了小大人."温迪笑着说。

在试点阶段,“我在博物馆上小学”推动了三个实验项目,涉及的学生年龄从三岁到四岁到五岁不等。三个事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年龄正相关:

3-4岁的孩子(来自生活银行肯辛顿儿童中心)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上课两周。两组4-5岁的孩子(来自圣托马斯社区小学)在英国国家海滨博物馆度过了五个星期。五年级学生(来自哈德良小学)在南希尔兹阿尔比亚的罗马城堡和博物馆完成了一学期(三个月)的学习。

Wendy之前和博物馆有过合作,这个项目联系他们也不是太难。很难和老师沟通,老师会担心博物馆的环境承受不了教室,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孩子在博物馆会有安全和管理问题...

在协调沟通的过程中,学校的校长总能看到项目的潜在收益,并给予许可。当项目进行到大约第二周的时候,开始时感到不安的老师们也会放松下来,甚至跟随温迪去挪威传教。

在项目验收和评估期间,“遗产内幕”咨询公司的团队实地考察了各个项目区域,并采访了大量的博物馆、学校、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士。

评估结果显示,该项目首先让这些孩子开了眼界,让他们活泼起来,认识了博物馆,喜欢上了博物馆。其次,孩子对博物馆的了解可以反馈给父母,这也增加了他们对博物馆的了解。

在同一个博物馆里,不同的孩子会对不同的展品感兴趣。许多孩子在第一周的课程后将博物馆视为他们的家,并期待下周的到来。同时,他们下课回家后,会饶有兴致地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周末带父母去参观博物馆,现场给他们讲解博物馆的知识。

国内博物馆专家宋江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带孩子去博物馆》中提到,博物馆承载的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大众,在博物馆中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通识教育。

孩子不会因为年龄小而看不懂“成人的世界”。在给小学二年级的一班孩子讲艺术史的时候,宋江曾经让他们安静地观察一幅名画,并给出他们的第一印象。对于宋江准备的蒙娜丽莎,没有人能告诉孩子们是谁画的,是从哪里收集的。但他们在讨论自己的观感时,会说出画中的重点:“微笑很神秘”、“背景的景色很雾”、“手绘很美”。

2020年3月20日,英国因为疫情实施封锁,关闭学校,只对一些基础行业的工人子女和有需要的人开放。一个著名的慈善机构警告说,由于缺乏在线学习资源,在新冠肺炎被封锁期间,“整整一代年轻人”可能被剥夺教育。

2020年5月,英国教育研究所对4000多名4-15岁儿童的父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家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在34天的学校停课期间,最富有的孩子已经比贫穷的孩子多学习了整整7天。

更糟糕的是,据英国通信管理局估计,9%的英国儿童家里没有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年收入在6000-10000的家庭中,只有51%的家庭能上网。在年收入超过4万英镑的家庭中,这一比例为99%。

"拥有某些资源的儿童和没有资源的儿童之间的直接差距正在扩大."温迪·詹姆斯(Wendy James)告诉《南方周末》,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在疫情期间被困在被家人包围的房子里,他们连玩耍的条件都没有,更别说学习了。2016“在一个博物馆里上小学”的实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经济条件不足而造成的知识鸿沟,给了被锁在家里的孩子继续学业、接触历史文化知识的机会。

截至目前,项目合作的学校多为公立学校,通常位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

该项目最初源于温迪的头脑风暴。

温迪本身就是一名建筑师。在开始“博物馆里的小学”项目之前,她负责了许多博物馆的改造和设计,包括为泰特现代美术馆提供介绍和设计管理。在项目期间,她收到了很多关于前来参观的孩子们的问题,比如校车从哪里来,孩子们从哪里进入,在哪里挂衣服,午餐怎么吃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温迪间接接触了参观博物馆的校园团体。她觉得一个学期参观两三次博物馆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效用。温迪心中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

“在这个国家,大家都说一定要有学校,但没人说一定要有博物馆。那我们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呢?”当温迪想到这个计划时,她问以前的一个客户,大卫·安德森,他是所有威尔士博物馆的负责人,“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你说这很可笑,绝对不可能,我就放弃。因为我手头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

大卫表示支持这个计划。后来温迪提出这个计划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文化研究所也对这个计划感兴趣,并提供了一笔资金让这个项目启动。

在项目正式启动前,温迪就开始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最终确认她可以放心地称自己为“概念发起者”——去博物馆里的小学上学,没有先例,最接近的是印度博帕尔。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很容易带我的孩子去博物馆,但往往是最贫穷的孩子最需要在博物馆学习。虽然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免费的,但许多贫困家庭的父母往往觉得博物馆不是适合他们的地方。”温迪说。大多数与温迪合作过的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希望吸引更多的贫困儿童。

《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的结合:制度设计研究》一书的作者、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郑毅说:“这个项目是第一次把学校课程长期设置在博物馆,意义特别与众不同。总的来说,虽然博物馆小学只是在英国试水,但该项目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使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努力,培养更具适应性和文化素养的青少年和儿童。”

到目前为止,项目已经从英国扩展到包括美国、挪威、德国、爱尔兰在内的多个国家,项目数量不少于12。

一个扩展到德国的项目旨在帮助受创伤的儿童,在这个项目中,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民俗博物馆里找到了他喜欢的东西:在农场里照顾猪。除了知道如何喂养和护理,他还开始向博物馆的参观者讲解相关知识。

“最重要的是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做好一件事。”温迪总结道。她认为,一个老师的经验有时候是有限的,而博物馆收藏了从古至今的文化瑰宝,结合老师的教导,可以启发孩子未来的生活。

法国博物馆曾经对儿童做过一项长期调查,从儿童六岁第一次来到博物馆开始,历时20年。即使这些孩子长大后没有从事与博物馆相关的工作,他们从小形成的对博物馆的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也会让他们在一生中不断回到博物馆。

让博物馆尽快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生活,是世界各国博物馆努力的方向。

从65438到0938,英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弗兰克·马克海姆(Frank Markheim)在他关于场馆教育的报告中提到了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三个层面:内部参观、联系服务和博物馆学校。

据郑毅介绍,美国的“博物馆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系列以博物馆为基础的学习机构都可以贴上这样的标签,包括单独由博物馆运营的小学校,单独由校园运营的博物馆,以及学校中的博物馆,以及机构之间的融合——通过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将博物馆为代表的非正规教育与学校为代表的正规教育结合起来。

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了非正规学习与学校中心,对博物馆学校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科技馆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将以科学为中心的方法与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借鉴前者的用物、体验、主动、参与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高层次的思维和关键技能。最终博物馆和学校都会从中受益,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

据郑毅回忆,中国博物馆的教育发展也早在1905就受到关注。当时,张謇个人出资在南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立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初衷是以教育为目的,包括“以教书为名,多认识鸟兽植物”来发展新学校。

20世纪以来,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2008年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博物馆与学校的结合日益紧密。

图书馆和学校合作的案例也很多。2013,国家博物馆与时嘉胡同小学开设“行走国博——历史学家课程”,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每周至少半天在校外博物馆上课,安曲江二小与12博物馆签约,在校内开设博物馆课,每个班每月一节课,了解博物馆知识。

郑毅表示,博物馆与教育的进一步结合“量的积累很大,质的飞跃很小”,需要建立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相关制度设计,让青少年参观和使用中国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真的可以把这所大学校带到大家的生活中。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陆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