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的学习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知识?
在这里,我主要尝试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古建筑的设计原理。(强烈建议你先排除审美、风水、文化等因素。毕竟如果单纯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古建筑的文章,感觉就好像什么都学过了却什么都记不住...你可以试着从技术和空间层面去理解古建筑,然后试着从技术层面去反思美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首先,潘对的教材《中国建筑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此后,林的《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可以列为研究设计原理的第一个纲领。虽然梁思成和林都写过《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但更注重在宏观层面上梳理中国建筑史,对设计谈得较少。但林对设计的敏感,使他在林版《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中,切入了更微妙的部分,更多谈的是设计原理,属于微观层面。
之后可以梳理一下木结构的构造逻辑,推荐张士卿的《从建设性思维的角度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和演变》。要把握原理,首先要分清逻辑。从建造逻辑来看,木结构可分为两类,即分层逻辑的井干建筑和连续框架逻辑的斗穿建筑——无柱井干建筑,所有屋面荷载均可视为叠梁门;而穿桶楼(初级穿桶)没有梁,横向构件只起连接作用,所有质量直接从柱传递到地面。而后世提出的吊梁式、插梁式、厅式、厅式等概念,都可以看作是井干与斗渡的叠加状态。
因为井干型和穿斗型属于原始木结构,而井干型因其局限性较差,工艺相对简单,在后面的研究中暂不讨论。从水桶结构入手,更容易理解木材的力学性能,木材的加工方法,构图方法以及木结构建筑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注意理解跨斗建筑中四角或歇山顶的简单方法,从对角框的处理中明确防水(腐蚀)、相交、整体性等基本问题,也深刻理解跨斗建筑中同一高度的两根横梁碰撞时如何穿、如何打(聚)、如何避让的原理。这里推荐东南大学朱光亚编著的《福建传统木匠技艺研究》,了解木材的基本性质和加工方法以及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重庆大学的硕士论文《渝东南土家民居及其传统工艺研究》(不是唯一的,重庆大学那些年做了很多关于土家民居的硕士论文)可以作为了解建筑适应性的补充。了解了木结构建筑的基本原理和木结构建筑基本类型的局限性之后,再去看传统的大木结构建筑就会容易很多。
之后,你可以试着读读《建筑法式》,从两卷《大木左》和图片中了解什么是套路练习,但要时刻保持警惕。建筑方法是一本用来规范工程造价的书。里面提到的处理方法都是当时的通行做法,不是标准做法。虽然对不同深度的椽子进行了细分,画出了不同的边样,但是并没有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配什么样的屋架,其中的选择是一个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