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口区的历史演变
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便于管理,汉口巡检司由汉阳迁至汉口。最初由举人、友谊、李勋、大支组成的长街,因驻汉口检查署而成为汉口镇(又名关捷)的主要街道,民国时更名为汉正街。至此,汉口、汉阳正式脱离行政。
清雍正五年(1727),汉口巡检司分为仁义、礼治两司,单独设立汉口同知司,加强汉口镇务的区管。后来演变成了四馆。直到清末(1898)夏口堂建立,汉口才正式脱离汉阳,独立成立。
民国元年(1912),夏口厅改为夏口县,汉口市共分9区。建国前划分为14区。其中一、二、三、十四区在桥口区境内。
1926、10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征服武汉,在夏口县建立汉口城。该地区的建立和演变多次隶属于汉口市政府和汉口特别市政府。1949五月16武汉解放了。7月成立武汉二区委员会,10月成立武汉二区人民政府,管理桥口区。
从1950到1952,区委、区政府领导全区人民进行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民主改革、民主政府建设等政治社会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完成了沉重的经济恢复。7月1952,武汉二区改为桥口区。
汉口镇发展过程中,汉口先后修建了三条堤防。元恭堤建于明代崇祯(1635),清同治(1864)汉口堡,光绪(1905)张公堤。三大堤防大多修建在桥口地区,每次修建都极大地促进了汉口市区的发展。修建元恭大堤时,由于取土形成了一条长达几十英里的戴宇河。城堡建成和护城河建成后,在戴宇河上和护城河上修建了30多座石桥和木桥,以方便交通。两条河流之间有两座石桥通往汉水,所以有人称这一带为“桥口”,后来又分别称为“大桥口”和“小桥口”。百年来,城被拆,堤被弃,河被填,桥被毁,但“桥口”这个名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