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强洪学之:曾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为彭、张申冤。

文/刘明刚

开国上将洪学智是解放军高级将领,战功卓著。他在军队服役几十年,为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不仅坚持正义和原则,而且死而瞑目,长命百岁。在众多将领中,他是其中之一。

我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都起死回生。

军人出身的洪学智,一生身经百战,数次奇迹般地化险为夷。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1929年,洪学智,16岁,参加商南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成为红军的那一天起,洪学智不怕牺牲,敢打敢冲;19岁,任重机枪连长。每次遇到险恶的战斗,他都冲锋在前。洪学智后来写道:“我的想法很简单:杀一个就够了,杀两个就赚钱,只要没被杀,就继续和敌人拼命!”一次战斗中,洪学智身负重伤,大家都以为他死了。当他的伤势好转,重新出现在家乡时,村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洪学智正患伤寒奄奄一息。部队找了一个当地有名的老中医。老中医开了个方子,缺了几样重要药材。士兵们搜遍了所有的山,找到了它。洪学智起死回生,真的是致命的。后来洪学智的儿子洪虎说起这件事,说:“正是因为我过了草,才能找到草药,父亲的病才治好。也可以说是长征救了他!”

抗战时期的洪学智。

抗日战争中,洪学智任八路军团长,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调入东北野战军,参加并指挥了横扫东北的战役。然后南下,打平金,打湘赣,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期间,他紧急受命成为彭元帅的得力助手和中国军队后勤保障的最高统帅。

在漫长而残酷的革命战争中,洪学智死里逃生,百炼成钢。

晚年,洪学智回忆革命生涯时,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战争中活下来的活下来了,但从四方面军活下来的活下来了。”他还说,“我十几岁的时候跟着* * *产党干革命,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到长征,从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到东北解放战争,然后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在20多年的战斗岁月里,每一天都不是与敌人的生死搏斗,每一天都不是生死抉择...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得到它。

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洪学智是解放军杰出的高级将领,也是军政过硬、足智多谋、果断果断的多面手。在朝鲜战场,他带领部队抗击美军的狂轰滥炸,建立了牢不可破、攻不破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洪学智创造性的后勤指挥艺术赢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毛泽东要求“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正规化的目的”。朱德总司令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后勤起了一半的作用”。

廖女士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女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一直关注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举,得知洪学智战功卓著。这位辛亥革命时期的老革命十分激动,欣然为洪学智画了一幅富贵长寿图,以表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42岁时,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中华民国开国将领之一。

1955 65438+10月1,在天安门门。左起:洪学智、肖华、粟裕、陈赓。

1988年9月,中央军委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称号授予仪式。再次被授予将官军衔的有12人,占原将官人数的0.75%。人们称他们为“二级上将”,其中9人由原少将授予,2人由原中将授予,1由原将军授予,也就是洪学智。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国外也没有先例。第二次封爵时,中央军委已经取消了元帅和将军的编制,将军成为新时期的最高军衔。

被授予最高军衔是许多战争将领的梦想。但是洪学智的孩子从来没有听他爸爸提起过。洪学智,一颗开放的心,总是说,比起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我是幸运的。他认为,当官就是要多做事,多为百姓做有用的事。

洪学智获此殊荣,当然是实至名归,但也不乏侥幸。洪虎解释道:“1955年实行军衔制度,我父亲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在1959年,父亲因为牵涉到彭问题而离开了部队。1965年改革后,军队取消了军衔制度,没有军衔。1988,决定再次恢复等级。有些人已经不在军队岗位上工作了,当然也就不再有头衔了。当时因为父亲是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还是军人,保留了陆军身份,所以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应该说他赶上了这个机会。这并不是说什么特别的,只是因为他的机会赶上了。”

长征成就的幸福婚姻,比金婚还长20年。

1936年5月30日,红四方面军翻越两座大雪山后,在草地上召开全军运动会,洪学智坐在主席台上。体育比赛结束后,将表演娱乐节目。张雯(原名张希泽)带着供应部一班的一名女兵上台,唱了一首《战斗的骑兵》。歌声铿锵有力,引来台下战士们热烈的掌声。

看到张雯的表演,洪学智感动得几十年后还清晰地记得,“唱完之后,他们羞愧得低着头跑回了队里。”。在等人的“牵线搭桥”下,洪学智和张结婚了。“喜宴”是面汤。

婚后刚一个月,洪学智就去了“宏达”(“康达”的前身)读书。三年过去了,杳无音信。

“你是在延安还是在前线?“张文太想念它了。

1977年8月,洪学智回部队工作后与妻子张雯的合影。

“如果他还在这里,为什么不来找你?别等他了,再找一个。”女兵们纷纷为张文出谋划策。但是,张文固执地想等。

有一年初夏,张文来到“康达”学习。一天,她正在一个山洞里看书,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她。她推开窗户,看见洪雪枝站在坡下笑。后来,她得知洪学智受“张路线”牵连而“失踪”了。

长征中,在辽阔的草原上,洪学智和张文结为夫妻,把爱情投入到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事业中。他们光荣,他们幸福。

从此两人心心相印,相濡以沫,与* * *,荣辱与共,直到晚年依然恩爱如初,令不少军政领导干部羡慕不已。人们常说,结婚50年是金婚。洪学智和张文能一起搞革命,一起奋斗70年,比金婚还长20年。真是福气!

几经沉浮,他三次被贬,三次被升。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洪学智先后三次被降职提拔,真是应了“福报自有福报”这句老话。

第一次是1937年6月,洪学智参加红军抗日军政大学高级班。在他的研究中,他讨论了张对党的不幸。洪学智不同意一些人的极左观点。他说:“张做好事,他在鄂豫皖做好事,后来又在四川、康边做好事。否则,如何解释四方面军发展到八万人的事实?”

此事得到了反映。几天后,许建议大家拉起部队,回到大别山去。洪学智、、詹等人都是响应者。这就是后来轰动延安的所谓“张残余武装集团阴谋和有组织的反党中央活动”的由来。

在毛泽东的干预下,洪学智被释放。但他不改初衷,说:“禁止一刀切地评判一个党的高级领导人。我们* * *生产者是最唯物的,所以一刀切不是马克思主义。”

1957 1、洪学智(左一)在解放军后勤学院与、、彭合影。

第二次是在1959,因为“彭问题”。庐山会议后,在一片批判彭的声音中,洪学智勇敢地发言,说:“彭总的百团大战,最多只是后期命令,打鬼子总是对的。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的指示,彭总执行得很好。你不能总是说错话。一个人立功了,你说一次就抹不掉了。”

仅仅因为说了几句公道话,洪学智就被划为“彭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从总后勤部部长兼中央军委党委书记、委员突然被降职到吉林担任省农机厅厅长。面对不公平待遇,洪学智说:只要有工作做,就能继续为党和人民做事,没什么好奢求的。总结这段历史,他写道:一个真正的* * *制作人,应该始终坚信真理,坚持原则,直言不讳。过去,我们党同党内政治野心家和异见人士的斗争是尖锐激烈的,甚至是致命的,虽然没有炮火。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一个真正的* * *制作人必须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尊重事实,直言不讳。如果见风使舵诬陷同志,编造谎言,编造谎言,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和* * *制作者,而只是一个投机者。在历次党内斗争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职务升迁、荣辱得失,未能经受住严峻考验,言行违背了党性原则和个人良知,教训极其深刻。

“文革”开始后,洪学智再次受到打击,受到造反派的批判和长期监禁。1970 65438+2月,57岁被送到吉林通辽金宝屯胜利农场(今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在此期间,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干预,洪学智被任命为吉林省重工业厅厅长(1973)。

1987年,洪学智再次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与邓小平一起。

1977年8月,洪学智再次当选中央军委委员,被任命为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1980 65438+10月,洪学智再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这是他时隔20年后的指挥印章。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洪学智经历了风风雨雨,内心无私宽广。

洪学智开朗豁达,宽容大度,豁达大度,穿着得体,实惠豁达。这种良好的心态使他能够坦然面对厄运。当然也要指出,每当有人被害,总有吉祥之人前来相救,化险为夷,可见洪学智是个有福气的人。

洪学智有3男5女,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健康成长起来的。他曾经说过,我最大的财富就是这八个孩子。1939年,大女儿在延安蟠龙出生,洪学智给孩子取名“杏花”。孩子出生不久,洪学智率部“反侵略”到敌后,需要在夜间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最危险的时刻,孩子哭了。怕被敌人发现,洪学智决定把孩子留下。他没有时间去找家人。他跑进路边的一个小茅屋,急忙对里面的一对夫妇说,我们是八路军,照顾不了孩子。“如果我们死在战争中,你应该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女儿!”说完,他把孩子交给他们,连名字都没顾上问。张文还是比较小心的。当他发现这个地名是“东西方山”时,他牢牢记在心里,记录下了与孩子分离那一刻的所有信息:孩子左臂上的胎记,身上裹着的红布。

洪学智一家合影。

解放后1951年,张文开始尝试寻找大女儿。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有用的信息极其有限,找到孩子的几率微乎其微。然而奇迹发生了我把它给了我的女儿,12年后我拿回了它!洪学智的另一个女儿也住在普通人家,四年后被找回来。

在战争环境中抚养孩子是不容易的。张文说:“虽然被送人的孩子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因为人民对他们很好,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苦。而战争中一直跟着我们的孩子,其实更可怜!”

当时医疗条件差,战争环境恶劣,儿童死亡率高。但洪学智的8个孩子没有一个死亡,都健康地活了下来。洪学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成效。虽然他在政治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孩子们并没有感到沮丧。他们都不负众望,努力学习。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都考取了北京的名校,事业有成。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多子多福;按照现代观念,孩子不辜负期望是父母最大的福气。洪学智有八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事业有成。他真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94岁时,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名声极好。

2006年10月20日,洪学智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享年94岁。

在哀悼期间,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悲痛。无数的花圈摆满了院子;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近万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他生前战斗过、工作过的地方老领导、老战友、老同志、老地主、老村民,用各种方式悼念他;从长春赶来的市民拉起横幅,写着“老将军一路走好,给您磕头了”;一位从山东骑自行车来的志愿者的后代,跪在洪学智的遗像前,磕了三个响头。在寒冷的冬风中,数万人前往八宝山为他送行...

重病期间,洪学智留下遗言:“死后不举行追悼会,告别遗体,将骨灰送回安徽金寨老家。”他特别嘱咐:“我这辈子没有遗产。唯一能称得上遗产的是我的三枚勋章(即中国人民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1955年获得的一级解放勋章)。留给我孙子洪凯做遗产,让他能记住爷爷的过去。”

2008年6月2日,10,按照洪学智的遗愿,在他的家乡安徽省金寨县举行了一场庄严而简单的奠基仪式。

我国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墓志铭家黄苗子亲自修改了墓志铭,上面写着:

洪学智,两位英国将军,是我国杰出的大臣。出生于双河农家,参加商南起义,在南征北战中战功卓著,为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现代后勤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创新中表现辉煌。逆境多智谋,曲折多忠义,勇武儒雅,直爽心软,分量真,在百姓中地位高。魂归故里,情为乡亲,桑葚立为丰碑,永载后人。

这是洪学智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80年前,洪学智带着《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走出大别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之路。80年后,桂花盛开的时候,洪学智的叶子落了根,他的骨灰回到了故土和故乡。

中国先贤有句至理名言:“大德则寿”,“仁则寿”。洪学智淡泊名利,心胸开阔,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这是* * *制作者的美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也是他长寿的一大秘诀。中国人喜欢把长寿和幸福联系在一起,常说“越幸福越长寿”。在我看来,普通人的名声比长寿更重要。洪学智逝世,享年94岁,深受人民爱戴,声誉极佳。他真的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