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的历史与文化
都江堰内江两条支流白条河和徐焰河贯穿全镇,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亲水性好,生态环境优美。它们被称为古蜀水乡,是历史上著名的水陆码头和商业场所。镇上没有工业污染企业。镇内的两条河流白条河和徐焰河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厂成都第六水厂的水源,承担着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
三道堰古镇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在河边营造了一个花木扶疏的家居环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乡特色”的生态风格。以“亲水”为主题,灵石楼、品茶楼、书画楼、棋牌楼、美食文化楼、观光楼沿白条河两岸一字排开。小镇错落有致的青瓦屋顶、高低有序的火山墙、青石河栏杆和河边防护、蜿蜒曲折的鹅卵石小路,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与城市自然结合、丰富多变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白鹭、垂柳、花鸟、美景,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游客可以在生态农业园里采摘蔬菜,很有意义,也很难忘。1996 11,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2002年9月,被成都市政府确定为“成都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2007年10月,被成都市政府列为成都市60个重点新城之一,发展成为固戍水乡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新城。
2011年3月,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世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示范镇之一。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优美示范乡镇、省级园林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绿化模范单位、市级二星级平安乡镇、成都市十大魅力乡镇、成都市十大休闲旅游乡镇等荣誉。
2065438+2004年4月29日,三道堰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西部最美水乡三道堰”三道堰是成都平原唯一两江并流的水乡古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古蜀水乡之称,是历史上著名的水陆码头和商埠。
古镇静静的躺在数百里的长河中,千年流水带着敏水的情感梳理着古镇美丽的容颜。只是因为这条河的滋润,才让这个古镇浸透了月光和水,流淌着悠长的古韵,积淀着厚重的古川西底蕴。以亲水为主题,城市建筑依水而建。以灰瓦白墙、小青瓦顶、零星火山墙、悬挑梁为特征的徽派建筑,是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端午节举行的端午节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以赛龙舟、抢鸭、河灯、歌舞表演、川剧演唱、书画展等活动为主要内容。
有烟桥、会理情景商业街、道滘公园、水乡文化广场、三道堰休闲公园、乐水公园、三道堰古镇牌楼、水香坊、滨河坊、永定桥等仿古牌楼,建于1923,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支部成立的所在地,是郫县革命的发源地。明代修建的“五省会”(湖广馆、广东馆、福建馆、江西馆、陕西馆)和字库正在逐步修复。
三道堰镇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黄辣丁”、“炸大虾”、“穿大肉”等特色菜肴名扬千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美食家。沿江的休闲港、餐厅、船屋更是度假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三道堰远离大都市的喧嚣。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秀水河畔,让人有一种意境,有一种宁静安详的情趣。
每年五月端午节的“龙舟节”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以赛龙舟、抓鸭、歌舞表演、川剧演唱、绘画展览等文体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观光。除了每年举办的众所周知的活动,三道堰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新活动:2014泼水节,2015三道堰春节灯会等等。
会理景星商业街
“惠”不仅指善良、仁慈,而且用“惠”表示智慧、聪明。“礼”就是用“礼”来生活、邻里、治国。通过“政府主导、平台运作、业主参与”的城市管理理念,集合大家的智慧,将三道堰“会理”特色街打造成一个和谐、美丽、繁荣的街区。
会理情景商业街沿河而建,全长2000米,面积5万平方米。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以水码头主题文化为优势,集美食、休闲、娱乐、风景、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它将川西传统古建筑与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那些消失的建筑群落。
项目分为一期景观工程、二期主题工程和三期配套工程。一期景观工程位于白条河畔,以三道堰传统餐饮为主,包括昕薇鱼、曾妈土菜、李大肉等餐厅。二期主题项目位于五省会馆区域,主要包括德酿啤酒馆、香道馆、功夫茶馆、三岛宴特色餐饮、重庆老灶火锅等休闲商业。建筑风格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中西合璧,还原“戏台”、“字库”等地理文化标志,生动再现民国尘封的历史画卷。文昌街三期主要以旅游、购物、特色小吃为主。其设计分为“印象水街”、“故里水街”、“城景水街”三个部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营造了一幅幅宜人的水乡风情画卷,讲述了三道堰美丽的农耕故事,展现了蜀人非凡的生活智慧。
三道堰青杠树村
“两江碧水抱村溪,百岁蓝杠抱渔舟。半岛无雕,牧区有遗。”青岗树村是市级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建设示范村。千百年来,在川西平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潘麟”的居住方式,青杠树村充分尊重和发扬了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居住方式。依托现有的林盘,以“院”为组合单元,采用小尺度、组团式、庭院式的空间布局,规划了九个居住组团。建筑风格既保留了传统川西民居轻巧精致的建筑造型和古朴典雅的建筑色彩,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特点,美观实用,简洁大方。白墙平铺,错落有致,原有的高大树木全部保留。原有的灌溉沟渠蜿蜒穿过小区,成为具有灌溉和景观双重功能的生态沟渠。牌楼、水车、亭子等景观使整个新村更具品质和活力,生态、形态、风格高度融合,形成了“田里有院,田里有院”的川西田园风光。
按照“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农民集中住房改造工程为重点,以“三体现一便利”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民新居建设、基础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现代产业培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生态导向。以“建设美丽新村,享受幸福生活”为总方向,以“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为理念,将整个村庄作为AAAA级景区进行规划建设。规划依托现有林场,采用“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布局,沿河布置生态产业带,促进产村融合。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不改变田园肌理,不破坏河流沟渠,不砍伐竹木。农民的新房依然保留着川西森林板块的风味和特色。同时,将水系串联到各个聚落,将连片的低槽田改造成生态湿地,不仅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还兼顾了排水、灌溉、种植等功能,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原生态的家园。
文化是灵魂。在建筑形式上,以川西民居为主基调,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聚居区的房屋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白墙绿树,墙内小院,墙外菜园,连接小区的绿道,周边的沟渠,让很多城里人羡慕不已。同时,通过景观节点、农业博物馆等。,重现清巴蜀水陆码头的繁华景象,对清代老堤、百年古井等文物进行改造美化,在拆迁过程中收集和保护珍贵的房屋建筑和生产设备,为传承水乡文化留下珍贵资料。
乐水公园
乐水公园占地50亩,以热带海洋风情为主调。是一个集玩水、游泳、健身、观光为一体的开放式亲水主题公园。天堂是夏天三道岩泼水的主要场地。三道堰端午抛兰花的习俗起源于清代中叶。人们互浇兰花汤,以祛病除湿,后来演变为互浇,以表达真诚的祝愿。以前三道堰是两栖码头。全镇高峰期常住人口达到几千人,流动人口近万人。温饱,礼仪,文化。端午期间,三道堰乡绅通过向行会集资的方式,开始在端午节召开会议。商、商、贩之间物资交易频繁,木偶、曲艺、皮影戏热闹非凡。人们以互泼蓝汤的形式泼水表达心声。这一天有点像异国的狂欢节。人可以不受形式的限制,不受兴趣的禁锢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