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王安石为什么要发起变法,他到底得罪了谁?
这项改革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但这项看似利国利民的改革实施十余年后,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无论在官场还是民间都引起了极大的怨言。那么这次改革动了谁的奶酪,引起了天怒人怨?
动了体制内权贵的奶酪
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与北宋的军事制度有很大关系。北宋实行征兵制,类似于今天的士官制度。这些士兵都是国家雇佣的职业军人。与义务兵役制不同,北宋的百姓不必强制服兵役,而是自愿参军。同时,为了提高大家参军备战的积极性,北宋大幅提高了士兵的待遇,将以前士兵自带作战工具的制度改为朝廷统一装备。
按照常理,这样的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宋军的作战能力。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
北宋初年的募兵制确实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至少在与辽军的对抗中是如此。然而时间久了,这样一个待遇优厚的岗位,自然被从上到下的官僚权力阶层垄断了。大量官二代、富二代通过募兵制进入国家文官体系,成为北宋军队乃至朝廷的寄生虫。他们闲暇时睡觉,战时逃跑,宋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王安石在变法前自然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变法中调整了北宋的兵制。在保留部分征兵制的前提下,他开始试行强制义务兵役制,保留征兵制的士兵全部驻扎在北方前线。
对于有钱有势的人来说,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堵住了他们成为国家蛀虫的机会,让原本想在军中享乐的二代不得不找借口离开军队,从而减轻了朝廷的经济负担。
结果,这项改革触动了精英阶层的利益,招致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动了中产阶级的奶酪
如果说将征兵制改为义务兵役制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种节流方式,那么王安石的市场和税法改革则完全是以开源为目的。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王安石在改革中规定,市场交易,无论大小,都要在市场管理部门登记纳税,严禁买卖或私售。进出城门的货物有专门的关卡费,还有专门的水运费。于是,北宋的财政收入日益增长,而此刻,以商人为代表的广大中产阶级却怨声载道。
介入金融事务,北宋繁荣的商业贸易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民间借贷兴盛,北宋各地开始建立各种类型的钱庄。每天的交易量可以媲美北宋半年的货币基金,这么大的收入也逃不过王安石的法眼。
王安石下令各衙门设立专门的理财室,以法院法令强制各私人银行停止一切信贷交易,由政府设立的理财室垄断市场金融交易。结果北宋各级衙门确实收获了大量的信贷收入,但整个商业市场却因这种影响而萎缩,其中北宋开银行的银行家在政府的恐吓下不得不转行甚至失业,对变法的阻力极大。
触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
王安石的市场改革、税法改革、金融改革导致了北宋一度兴盛的商业,成千上万的工匠失业。事实上,这些工匠大多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无家可归。一旦他们在城市失去工作,他们只能成为不稳定因素。
一方面,王安石的兵制改革,让原本不想当兵,只想在家安安静静种地的人,不得不放下锄头,被征入伍,一下子减少了家里强大的劳动力,影响了耕作,减少了收入。
另一方面,改革也对农业税做出了新的调整。王安石在调查中发现,农业税基本上不收地主、暴君的税,而收普通农民的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在改革中要求重新丈量国家土地,并根据拥有土地的多少提高税率。
这项改革既能提高财政收入,又能减轻农民负担,可谓一举两得。然而,现实总是比制度更残酷。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主和大亨们通过各种手段将沉重的税收转嫁给农民,尤其是对许多靠租地种田为生的农民。这项改革使他们更加贫困。
贪婪的地方财政所还利用政改中政府强制购粮的政策,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再以高价卖出,并通过财政所向农民发放高息贷款,使得农民即使弃家弃子也难以还清债务。
北宋广大工农对变法深恶痛绝,各种上访、暴利维权不断上演。
这样一个以富国强民为目的的变法,却因为朝廷在各方面的过度介入而导致从上到下都让人愤怒。可以说,这是一项全面而冷门的改革,不经过精雕细刻,确实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