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的倾向性
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被引入中国。调查性报道作为继批评性报道和舆论监督之后更加成熟的报道理念,以其强大的独立性、公共性和专业号召力,逐渐被中国业界和学术界接受和认可,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记者和以调查性报道为核心优势的报纸相继涌现。
尽管调查性报道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但在中国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有失偏颇。在选材内容上,强调对民生的关注、宣传和重视,选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报道题材方面,以揭露或揭丑为核心,揭示事件真相,挖掘深刻意义;在报道形式上,大量记者的介入也增加了一定的报道倾向。
在选材方面,我国选择新闻报道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新闻价值和选材,我国选择新闻报道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新闻价值决定了新闻事实价值是否值得报道;新闻政策决定新闻是否被允许。当一个新闻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符合新闻政策时,就会被纳入报道。这也可以说是新闻选择的“大势所趋”。
在选择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时,首先要判断事实是否有价值。根据新闻价值理论,不是所有的事实都可以写成新闻报道,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可以写成新闻。所以新闻报道一定要选。如果要选择的话,那么举报倾向是必然的。在新闻事实中,社会民生问题往往是热点话题,往往能带来很高的关注度。因此,记者在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这些事实是否受到关注?你调查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吗?这个事实有价值吗?是否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些典型特征?真相公开后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而且在我国“党管媒体”的媒体舆论环境下,新闻报道受到一定的限制。调查性报道要求重大、公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在新闻政策的影响下,调查性报道更加关注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报道主题上,调查性报道以揭露或揭露丑恶为重点,以社会腐败、刑事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和内部新闻为目标,揭示事件真相,发掘深刻意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真相的渴望、强大的内驱力、准确的判断、大胆的决断、持久的忍耐力、丰富的想象力、正直感、新闻敏感性、对组织的理解和开门见山的基本感知。在报道形式上,调查性报道通过记者的独立调查构建新的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通过记者的独立调查构建新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