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撒留,著名的拜占庭士兵(上)——达拉战役
西罗马崩溃后的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继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困扰帝国很久的“蛮夷”和地方势力叛乱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长期的民族融合瓦解了蛮族自身的组织,募兵制使蛮族作为个体重新融入军队,而新招募的野战军则制衡了经常制造动乱的边防军。查士丁尼是一个既有野心又有一般野心的皇帝。我决心恢复帝国昔日的辉煌,我决心把地中海重新纳入帝国的内湖。国内问题解决后,查士丁尼终于有精力考虑西方问题了。为了探索西部,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萨桑波斯对帝国东部战线的威胁。然而,萨珊帝国并不容易与其同时代的人竞争。自三世纪建国以来,一直在叙利亚与罗马激烈交战,来回拉锯的局面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到查士丁尼时期,东罗马并不占主导地位。
6世纪初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的对抗。
不得已,查士丁尼一世派他手下最优秀的将军贝利撒留到波斯前线担任东线总司令,准备完成他的工作。在东罗马帝国,有一支禁卫军保卫首都和王室。是一支屡建功勋的重甲骑兵部队。然而,到了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禁卫军已经失去了铁血,沦为支持朝廷的礼仪性力量。贝利撒留就是这样一支“礼仪部队”中的一名军官,当他成为东方总司令时才26岁。单看贝利撒留的履历,我不禁同情查士丁尼的困境,佩服查士丁尼的勇气。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雕像
皇帝没有派出饥饿的士兵。查士丁尼一世为贝利撒留组织了25000人的军队。客观来说,两万五千人几乎把查士丁尼一世的钱都血本无归了。
东罗马帝国总司令贝利撒留的雕像。
东罗马时期的步兵已经不是老市民军团的雄壮了。但由于长期与东方的帕提亚和后来的萨桑波斯对抗,根据敌人的特点进行了改变。一是在常规步兵之外,组建了大规模的弓箭手部队,由内迁的征召民族组成,引进并改进了东方抗弯复合弓。东罗马步兵的弓箭射程比波斯步兵强。帝国的常规步兵分为轻步兵和重步兵。轻步兵一般不携带武器,主要作战方式是近战。重装步兵是步兵中的精英,身穿鳞甲或铁甲,除弓箭外还持矛、盾和剑,但规模较小。于是,帝国步兵的主要作战方式也逐渐从近战转变为远程攻击。
拜占庭步兵身穿盔甲,手持长矛和盾牌。
同样,为了约束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帝国组建了大规模的轻重骑兵。当时马镫和高桥马鞍还没有传到中东和欧洲,骑射仍然是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查士丁尼时期的轻骑兵是装备轻甲的游击弓箭手;重骑兵是经过长期训练的冲击骑兵,身穿盔甲,装备长矛。这是骑兵中最精锐的部队。同样,重骑兵也具备骑射能力,装备弓箭和盾牌。而且在战斗中,它可以在弓箭手和冲击骑兵的角色之间自由切换。帝国重骑兵实际上是骑射和冲击作战兼备的“双骑兵”。
拜占庭弓箭兵装备弯曲复合弓。
530年7月,贝利撒留率领一支军队在达拉与波斯军队对峙。此时的贝利撒留虽然不是明星,但毕竟年轻气盛,他不会为这座城市而感到困顿和担忧。贝利撒留和他的将军们精心布置了城外的战场。贝利撒留事先在达拉城前方挖了一条水平的壕沟,然后在壕沟两端向达拉城方向垂直延伸,最后继续向两边水平延伸。战壕预留了部队撤退的通道,类似下图。北帅的妙计是保天下。
贝利撒留的战壕阵地
不久,波斯军队开到达拉城附近,在离达拉约70公里处扎营。可惜有四万波斯军队。
萨珊王朝统治的地区有大量的游牧民族,所以萨珊帝国的军队中不乏骑兵和弓箭手。同时,萨珊帝国实行类似印度的种姓制度,国内等级森严。萨珊帝国的骑兵也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重骑兵由贵族组成,轻骑兵往往是能承担马匹费用的自由民,而底层的农民则被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复杂的步兵,主要是弓箭手。
萨珊波斯骑兵,左为两名弓箭手,右为军标(旗)手。
从双方的军事体系来看,两军都以骑兵为作战核心,步兵主要负责火力支援和打酱油。
首战乏善可陈,双方小范围试探性接触,个人之间两次决斗,罗马军队获胜。然后他们都退了出来,回到了营地。在随后的几天里,贝利撒留和波斯总司令写了一封友好但乏味的信“投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波斯人得到了10000的援军。此时波斯军队对罗马军队形成了2:1的数量优势,形势对罗马军队越来越不利。
萨珊波斯重骑兵和步兵弓箭手
如果我们看看贝利撒留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贝利撒留把他的军队分成六个部分,并在战场左侧的小山上安排了一支骑兵部队。在壕沟突起的两侧和壕沟的前方,分别布置了两支骑兵部队,同侧的两支部队可以互相呼应,互相帮助。而贝利撒留亲率精锐骑兵和步兵在辎重中间,在辎重后面,以便控制正面战场。
贝利撒留的处置
波斯军总司令佩罗吉斯把他的军队分成前后两部分,准备轮换。而每一部分又分为左、中、右三列,而佩罗吉斯也带领着精英们坐镇钟君。
贝利撒留大概考虑到了他的小夜曲,并没有主动攻击。波斯人知道罗马人有吃午饭的习惯,但是战场上的部队没有机会吃。所以他们没有尽早进攻,准备在下午,也就是罗马人该吃饭而没吃饭的时候进攻,以期一举击溃罗马军队。
因为双方都装备了大量的弓箭手,而且双方的骑兵也都有骑射技能,只要一接触,双方就会同时射出一阵箭雨。箭雨给双方都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因为波斯军队被分成了两部分,总有一股新鲜的力量来接替死者的位置,继续保持箭雨的打击。
双方毕竟不是“一日五十万箭”的汉军,也不是有舰队供应箭的英军长弓兵。箭很快就用完了。大规模的弓箭射击告一段落,双方士兵开始准备近身肉搏。
波斯骑兵首先从右侧发起攻击,旨在为贝利撒留安排左翼战壕中最左侧的部队。由于兵力劣势,贝利撒留的左翼部队很快就疲惫不堪,被迫沿着战壕上预留的通道撤退到战壕后方。这时,贝利撒留的布局显示了它的威力。首先,保留在山丘上的一支小骑兵部队向波斯军队的侧翼发起了冲击。与此同时,战壕左侧的直角骑兵也包抄了波斯军。两翼同时受到打击的波斯骑兵顿时陷入混乱,辎重上的通道被撤退的罗马军队堵住。事实上,进攻的波斯军队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战斗结束时,进攻的波斯军队损失了至少3000人,只有少数人逃脱。
左翼战争
波斯军指挥官佩罗吉斯见右翼进攻受挫,求胜心切,再次发动左翼进攻。这一次,他派出了萨珊波斯最精锐的重骑兵部队——亡灵军团。
不死军团,又称不死军团、复活军团等。,意味着士兵永远不会死亡或枯萎。其实现实是,军团一直保持着1万人的编制。每当有人员伤亡或退场,就会立即补充新成员,所以被称为不朽军团。萨珊不朽军团模仿阿契美尼德波斯的军队编制,但由古代重步兵改为重骑兵。
萨珊波斯军队的重骑兵和军事旗手
佩罗吉斯派出自己的猛将帕利斯马纳斯率军进攻,他们选择了自己的左翼,也就是贝利撒留军队的右翼。贝利撒留将波斯军队的调动尽收眼底。他还做了相应的安排:把左翼打完仗的部队抽出一部分,调到右翼增强实力。同时,贝利撒留可能觉得这是最后的决定性时刻。他把他的私人军队,也是罗马军队中最精锐的重骑兵,放在援军后面。
东罗马帝国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夹在东方波斯和西方蛮族之间,财政压力非常大。到了查士丁尼时期,中央财政已无力负担一支庞大军队的开支。为了解决困局,帝国默许甚至鼓励地方将领组建精锐私军,但军费需要自己筹措。贝利撒留手下就有这样一支亲卫队,由招募的各族战士组成,装备真正的盔甲,并经过严格的训练。是重骑兵中最精锐的部队,实力不弱于波斯“亡灵军”。
拜占庭军队全副盔甲,重装骑兵
不死族军队的冲击成功了。在雷鸣般的马蹄声中,罗马军队再次被击败,他们迅速撤退到战壕后方。但又一次,右翼战壕左侧直角处的罗马军队再次向波斯军队发起了侧击。在贝利撒留亲卫队的冲击下,负责的亡灵军队被从中间切断,被包围了。更糟糕的是,亡灵军团的旗手被贝利撒留部刺死在马下。作为攻击的矛头和骨干,失去了亡灵军队的旗帜,就意味着失去了攻击方向和指挥系统。被围困的波斯军队再次陷入混乱。巴勒斯马斯勋爵竭尽全力组织突破,却屡屡失败。混战中,Paelismanas也在战斗中阵亡。先是旗帜丢失,然后失主战败,波斯军队彻底崩溃。这次进攻中,波斯军队损失了大约5000名士兵。
右翼战争
逃回的士兵攻击波斯军队,造成溃败。贝利撒留也抓住机会,全军冲杀。就这样,波斯军的第二次进攻迅速演变为全军溃败。由于力量薄弱,贝利撒留没有进行长途追击。即便如此,波斯军队还是损失惨重。
达拉之战是罗马帝国长期以来对波斯的第一次战役级胜利。贝利撒留最终不负众望,初步实现了查士丁尼稳定东线以与波斯媾和的战略意图。之后双方多次军事接触,但波斯始终没有占到大便宜,东线主动权逐渐转移到罗马帝国手中。查士丁尼趁机用一大笔钱——约40万金币——与萨桑波斯达成和平协议,从而达到稳定东线的目的。此后,东罗马帝国为了恢复故土,复兴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将战略方向调整为向西。而贝利撒留本人也为这场战争奠定了巨大的声誉,并在接下来的西征中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