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的时候,偶尔录下诗歌的翻译。
在我的烦恼中,我有时会用诗来描述我的个人经历。
一.翻译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有时会用诗来描述我的个人经历。现在我还保留着那些卷子,不忍心在逃亡的路上抛弃它们,自己去复印。
现在,那些被发配到袁颖,拘禁在北门外的人,就当是一卷;从北门出发,经午门、毗陵,过瓜州,回京口,为一卷;逃出京口,奔至周振、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从海到永嘉三山,为一卷。我会把这首诗保存在家里,让后来的人读到它,感叹我的雄心壮志。
二、原文
在困难的时候,我偶尔会用诗歌记录我所遭受的一切。今天,我们不忍心浪费它,路中之手将它复制。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北关外,经午门。巴陵,渡瓜州,归京口,是卷;脱京口,去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卷;从海岛到永嘉,再到三山,就是一卷。把它藏在家里,让新人看了,为它悲伤。
第三,来源
摘自《南方指南》序言
扩展数据
一、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军到达临安城下,南宋文武官员惊慌失措。文天祥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赴袁颖谈判。在敌人面前,文天祥大放厥词,企图化险为夷,支付敌人的退兵。元军扣留文天祥,于二月九日押解北上。
2月29日夜,文天祥一行逃出镇江,历尽艰难险阻,再向南航行,先到了温州,后到了福州。他把在困境中写的诗编成了《南行记》,有序言。每首诗前都有许多小序,所以这篇文章叫后序。
二、作品欣赏
这篇序言尖锐、详细、多变。一开始就交代清楚了去袁颖的原因,这既是一个粗略的提醒,也是一个泄密。先说客观情况,再说自己的打算,然后写说明情况合乎逻辑,既说明了背景,又起到了衬托作用。兵临城下说“战、守、动不如施”,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谈判才是上策,所以他带出了“谈”这个词。
朝廷官员胆小如鼠,惊慌失措,于是隐约透露出“谈”字。“让我们交叉路径,并邀请那些在该国的人在北方相见。”方圆首先打出了谈判的旗号,所以他正式提出了“谈判”这个词。谈判是必由之路,但出面谈判的人要自己选择。这是从情况和事情到人。
三。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字文山,冀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宋理宗宝玉四年),状元。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兵南下,在赣州组建起义军,进入维安(今浙江杭州)。
次年,除右丞相和一名唐朝使节外,又被派往元军议和,被扣留,后逃亡温州,转战江西、福建、凌等地,收复多郡。公元1278年(宋末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死于大都(今北京)。能写诗词歌赋,多写他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百度百科-指导说明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