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描述甲午战争的。敢再不要脸?
背景1。殖民主义方兴未艾;
第二,日本国家发展的瓶颈;
背景三。苏联的* * *扩张主义。
谈及“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这个话题,如果不从上述三个历史背景入手,就很难看清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很难理清那段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先说第一个历史背景:“殖民主义方兴未艾”。当时世界上有英、美、法、德、日等许多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有驻军、治外法权、租界、租借地和许多铁路、矿产的经营权。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点上,日本与美、英、法、德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并无根本区别。日本希望把白人的力量挤出亚洲,让日本在“* * *救* * *”的鲜明口号下垄断亚洲市场。
第二个历史背景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家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日本耕地少,资源贫乏,人口膨胀,市场狭小。特别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让日本进入了“不进则退”的窘境。因此,日本不仅要拼命维护自己在海外的一些殖民特权,还要有意扩大这些特权,否则就无法维持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合理,而是人都是自私贪婪的。中国人信奉“存天理,灭人欲”,日本人不信这个。
背景三。苏联的* * *扩张主义。这个问题直接威胁到包括日本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防。当时日本人幻想着希望成为反苏反西亚的急先锋和盟友,从中渔利。要实现这一点,日本的手必须插入亚洲其他国家的领土(如驻军和租借土地),否则无法“完成历史使命”。我们可以说日本霸道,但它自以为“伟大”。
弄清楚这些主要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再来详细说说中日之间的事情。中日之间的恶,其实起源于东北。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后,将东三省的大部分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但也“继承”了俄国此前在东北的部分殖民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南满铁路的采矿权、特定的林产品和矿产。按照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日本还派出一支日军驻扎在南满铁路两侧,称为“关东军”。
为什么日本要大清国同意它从俄国“继承”这些特权?两个动机:经济和国防。从经济上讲,日本在东北获得了两个殖民地,旅顺和大连。在国防方面,日本的势力开始进入东北,可以和俄国抗衡。
自日本从1905取得上述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特权以来,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一直与之和平相处,并未对日本的这些既得利益提出挑战。然而,蒋介石发动北伐后,事情更糟了。
为什么?因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开始了“革命外交”,开始挑战日本的既得利益。国民党宣称要“收回东北一切国家政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日本人赶出东北。国民政府不仅这样说,而且也开始这样做。比如:修建铁路排挤南满铁路,禁止东北人向日本人出租土地,抵制日货。
于是,日本政府开始与国民政府接触谈判。日本希望维护在东北的既得利益,而国民政府一再明确答复:坚决收回。
这件事有点像邓小平后来与英国谈判收回香港。然而,当邓小平和英国谈论收回香港时,邓小平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当时国民政府扬言要收回旅顺、大连、南满的铁路。国军有相应的实力吗?回顾历史,这样做是否明智可能值得商榷。
祸不单行。在这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期间(1928-1931),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国民政府在这里的中日谈判中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使得日本军事开始崛起。日本军方秘密决定,一旦时机成熟,将抛开日本政府,以铁腕手段捍卫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1931年5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信太郎到中国兴安岭勘察地形,被张学良东北军逮捕,枪毙烧死。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人,加快了关东军谋划军事行动的速度。仅仅4个月后,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举入侵东北三省,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当年的日本军阀是如此的嚣张,从来没有停止过做事。
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军阀为了维护满洲国的安全,试图将长城以内的华北广大地区辟为“缓冲区”,史称“华北自治运动”。但日军在华北的这一行动,使国民政府判断日本将“从北到南逐渐侵占和消灭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各种势力在这些年里进行了大量的挑衅活动。为什么?因为中日爆发战争符合苏联的利益。
接着,“卢沟桥事变”爆发,至此,蒋介石认为“最后关头”已到,于是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部进攻上海日租界的海军陆战队。至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