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的起源

中医:中医的起源

关于中医的起源,有许多感人的传说。《皇帝时代》一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傅”...尝了几百种药,做了九针救命”。另一个是“帝气伯,尝草木,导药。”。素问的经、本草、书都是咸的。《淮南子》提到神农“尝百草,水泉甘苦,使人避之。“这个时候一天就遇到70个毒。”《通鉴外传》也提到“石有一病,药石不明。炎帝始尝草木,一日尝七十毒。”其他书中也有类似的传说,但总的来说,大部分集中在《傅》和《神农》中。历史学家认为,傅是早期畜牧业时期的代表人物;神农是早农时期的代表人物,晚于傅。以他们为药物发现的代表,说明药物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很多书都记载了“味”字,充分说明人在吃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药食同源。

在原始社会,为了维持生命,人们除了狩猎肉食外,主要以植物为饮食来源。由于对植物性质的不了解和对食物的渴求,食用有毒植物后会出现呕吐、腹痛甚至昏迷等中毒反应。有时偶然吃了某种食物,疼痛会减轻或消除。经过几代人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逐渐学会区分食物和不可食用的植物,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用来治病,并初步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后来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在培育农作物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植物的观察和体验,发现了更多的植物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医学也相应发展起来,对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药物来源也从野生药材、野生动物发展到一些人工培育的药物和驯养的牲畜,矿物药也有使用。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药物使用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人们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也从口头传播发展到了文字记录,并出现了关于药物的著作。由于植物药占药物的大多数,古人把记录这些药物的专书称为本草。

关于药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李周》记载周代历史,有“聚毒为医”、“五味五粮五药养其病”的论述。郑玄对五药的注释是“五药,包括草、木、虫、石、谷”,也就是当时对药物进行了分类。《李周》也记载“每味药以酸养骨,以柔养筋,以盐养脉,以苦养气,以甜养肉,以滑养窍”,说明当时可以区分各种药物的药性。《诗经》记载了西周乃至商代的部分诗文,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描述中医的书籍。这本书包含许多动物和植物,包括一些药物。就植物药而言,有芍药、黄芩、甘草等50多种。其中一些简要记录了起源、采集和食用季节。虽然这些药物没有提到它们可以治病,但后来的草药书中包括了100多种药物。《山海经》虽是一部记载中国各地山川物产的书,但记载了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和作用。这是一本较早记录药物作用的书。书中收录了100多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3种。这些药物的作用可分为预防、滋补、种子(促进生育)、避孕、催醒、杀虫、毒(毒鼠、毒鱼、毒人)、解毒、兽药等。这些药物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眼科等几十种疾病。20世纪70年代在武威出土的汉代木简包含了大约100种中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近300个方子,包括240多种药物。其中有汞、胡椒、黄芪、芍药、甘草、黄芩等植物药和矿物药。《内经》记载了十二个方子,包括乌贼骨、茜草、泽泻、半夏等植物药和动物药。这些解释都是汉代晚期,中医已经初具规模,产生药物专著的时机已经成熟。

酒在中医起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葡萄酒的人工酿造一般认为是在夏朝。阿津学者江桐在《酒专利》一书中说:“酒之盛,始于帝王...有吃不完的饭,也正因为如此,熟粮才能在一定条件下自行发酵成酒。”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上记载了稻、麦、禾、粟、黍等多种作物,证明商代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可以生产不同的谷物。这些谷物为葡萄酒的酿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古籍中描述的商纣王建造酒池和肉林,说明饮酒在当时已经成为常态。商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很多都属于盛酒容器,间接证明商代的酿酒业已经发达。

人们在饮酒的同时,发现酒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既能使人心情愉快,减轻痛苦,又能起到麻醉作用。酒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促进其他药物发挥作用。随着饮酒的普及,医学知识的增加,药物品种的增多,人们已经从单纯用酒治病发展到用酒浸泡药物制成药酒。由于酒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古人用“酉”作为“医”字的下半部分。在古代,“酉”和“酒”是连在一起的,“酉”本身就是坛子的象形字。由此可见,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商代甲骨文中有“饮酒”的记载。根据班固在《白虎通》中的解释,“一种酒是由草药和姜黄的香味混合而成”,“一种酒是由药物浸泡在酒中而成”。《内经》中有“醪糟”(醪糟为浊酒,醪糟为甜酒)的描述。认为它们的作用是“邪气到了,可以全服”,经常服用可以预防疾病。《汉书》甚至称酒为“百药之长”,把酒放在中医的首位。

在药食同源的基础上,出现了中药汤剂,又称汤剂或汤剂。相传是商汤的伊尹创造了这种汤。伊尹是商汤的厨师,擅长烹饪,后来被任命为宰相。《A-B经典》序言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用神农本草作汤。”《吕春秋本纪》也提到伊尹在和商汤谈话时谈到了医学。他说:“用新的,弃旧的,有道理的,续精的,除恶的,其日其年。”这些记录表明,伊尹不仅擅长烹饪,而且熟悉医学。他在烹饪食物时经常使用生姜、肉桂等调味品,从而认识到这些调味品具有辛辣、暖胃的作用,可以治疗一些疾病。以后他会用煮食物的经验来熬药,把不同的中药放在一起熬汤。因为他既懂烹饪又懂医学,所以可能会在汤的创作上有所贡献。《资同治鉴》中说,益阴“使人疾苦,使汤本草,明其寒、热、凉,味苦、苦、甜、咸,而淡、清、浊,重十二经脉升降”,并明确说自己是汤的创始人。需要指出的是,汤剂的出现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和总结提高用药经验的结果。而伊尹在将中药制成复方汤剂,推广汤药应用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