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的人口流动?
1,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
黄帝是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据说他自己的宗族熊氏崛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淇水谷,逐渐发展,东移至嵩山之外,曾定居新郑地区,与居住在小野泽(鲁西沼泽地区)周围的蚩尤发生战争。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人联盟失败,朱霞各部落得到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除了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外,还有戎狄族和彝族,以游牧、渔猎为主。建国前后,商人曾十几次迁居于此。商代早期,汤做之前有8次迁徙,汤做之后有5次迁徙,都在黄河下游。
夏末,为了躲避,吕布的孙子巩留带领所有族人迁往吉安(今陕西黟县)。“种田为粮”就是管理田地,种植粮食。“旅者有资,居者有畜”,生产出现过剩。
西周初期建立了71诸侯国,其中以鲁、魏、晋、齐、燕诸侯国最为重要。西周灭商朝后,很多分封地都有强大的敌对势力。例如,冯周的叔叔,姜的老师,商的父亲(和太)统治着包括山东半岛在内的前博古的土地和人民,并以营丘(今山东临淄)为其首都。太公到国,起初并不顺利。齐国通过不断吞并东夷,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可见当时的分封制是以群体迁徙为基础的。大部分人口迁移都有一定规模。
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深入华夏民族地区,华夏民族散居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有的民族间地理界限。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各民族频繁迁徙。比如戎狄倾向于向东和东南迁徙,甚至东周附近的宜川也能看到戎人。除了自然流动,还有被迫迁移。晋的迁到了晋国“南蛮之地”的江戎,迁到了莱。民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的游牧技术,南方的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漆器的技术,东方种植的戎芦(一种大豆)也传到了中原。
战国时期约有2000万人,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东至辽东半岛,南至于海山,西至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湖南西部的广大土地上。
2.秦至元代的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咸阳富人12万”,估计总人口在70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攻打河套(即所谓的“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复河套南北广大地区后,置三十四郡,复置九原郡。秦始皇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65,438+065,438年)将三万居民迁到河北和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开垦生产用地,开拓边疆。当时叫“新秦”。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后来,许多匈奴人移居中原,与秦人和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出兵平定南方百越,在此设南海、桂林、大象三郡。次年,又有50万人移守武陵山脉,与越南人同住。
西汉初年,刘邦把人从关东迁到关中,总数不下30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匈奴战争的胜利,汉武帝移民西北边疆70余万人。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依附,使其生活在云中,并很快迁到明治县、西和县。南丹禹还被分为北地、朔方、婺源、云中、定襄、雁门、戴军、西河等八郡,帮助东汉王朝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这样原来撤销的边境县就可以恢复,迁入的人就可以回到原来的家。后来北匈奴一部分西进,穿过中亚到达欧洲。
自东汉以来,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迁移。魏晋时期,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儿帖、边地、羌族,古史称“五胡”。晋武帝时期,匈奴和“杂胡”从长城再次涌入要塞,达20余万,分布在晋、陕、甘三省。魏晋时期,数万光头鲜卑人迁居雍、梁两国,一个乞讨群体迁居甘肃陇西。随匈奴入关的羯族,居住在上党武乡(山西长治以北),后散居太行山。氐族最初分布在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集中在武都(甘肃成县)。舒威争夺汉中,曹操转战天水、扶风、京兆,建都武都。原来居住在甘肃和青海之间的羌人,大部分都迁到了陕西。西晋时期,关中户籍人口数百万,氐羌各占一半。
自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以来,南下长江中下游的人数已超过70万。其中居住在江苏的有26万人,安徽有1.7万人,湖北有6万人左右,江西湖南有1.0万人。此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迁移到上海和广州。未登记的和附姓的不算。北方难民的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对南方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陆商人很早就来到台湾省进行贸易。隋大业六年(610),派陈率军攻台。此后,越来越多的大陆人移居台湾省,大陆与台湾省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唐初,因隋末动乱而迁居北方边境的人,大部分都回到了原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河流域战乱不断,造成了西起关中,东至青岛(山东宜都)、齐(山东济南),南至荆(湖北江陵)、应(湖北钟祥),北至魏、滑(河南滑县),千里无硝烟的悲惨局面。许多人移居南方。
宋朝时期,宋金元的对峙促使北方人一次次南迁。靖康之乱造成500万人南迁,可见移民规模之大。与此同时,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也逐渐定居中原。
元朝统一后,许多汉人前往边疆,为边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边疆民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
自唐朝以来,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中国定居。元朝时,大批波斯人移居中国。他们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长期杂居,相互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
《明史》中,太祖、成祖、石火的传记记载了明朝十几个移民的情况。明代移民主要集中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比如洪武四年(1371)六月,“三万五千人迁居内地。另有三万二千户移民大漠定居北平。”⑧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迁居山西,与真定无产者田凤阳。⑨永乐元年(1403)八月,“直隶江苏等十县,浙江等九省,富于北京。”(10)永乐二年(1404),九月,“山西万户迁京”(11)。”屡次转战浙西、山西、楚河、北平、山东、河南。又迁东昌、兖州邓、赖、庆民。另有直隶、浙江等地两万人迁居京师,充当挑夫。”(12)民间广为流传的“洪洞移民”始于金太祖天府时期(117-1120),洪武、永乐年间达到高潮。山西移民主要来自晋南、晋中,迁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政府的移民机构设在平阳县洪洞县。移民在那里办理移民手续后,又动身前往各地,于是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故乡的代名词。
明朝洪武年间,1万以上的军人及其家属迁居云南卫生所。江西向湘鄂情的迁徙始于唐代,止于清代中叶。这一时期,移民高潮迭起,尤其是元末明初。所以“江西填湖广传”这句谚语广为流传。两湖早在元代就开始向四川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只有118000户,只有90000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后,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移民入川,用优惠政策吸引出逃的四川人,还把移民数量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份的数万移民来到巴蜀,其中“10个有67个是湖广人”,所以民间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1840年,四川人口已达3833万。
清代不仅长江流域人口迁徙频繁,台湾省、关东、口外等边疆地区也开始成为移民热点。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镇压反郑晴政权之前,清政府严禁向台湾省移民。解禁后,福建和广东的移民继续向台湾西部平原迁移。乾隆年间(1736-1795),台湾省“福建人几十万,广东人几十万”(13)。嘉庆年间(1796 —1820),台湾人口接近200万,且多为福建、广东移民。
清朝顺治年间,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关中汉人定居辽东。后来为了保护“圣地”的纯洁性,在康熙七年(1668),取消了招人开垦土地的政策,实行了封地政策。乾隆、嘉庆也多次重申禁止开垦的政策。上世纪50年代以前,除了奉天有很多大陆移民外,黑龙江、吉林等地长期人烟稀少。
尽管清政府一再禁止蒙汉通婚和汉人在蒙古开垦土地,但去开垦土地的汉人却越来越多。康熙年间,山东、山西、直隶、陕西四省数十万汉人前往蒙古开垦土地(14)。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耕种土地,有的成为蒙古王公的佃户。在汉族的影响和帮助下,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清政府在新疆推行垦田制度,大批绿营人士携家带口在天山南北垦田,称为“军营”。大量内地汉人也移居新疆垦荒,称为“人村”或“户村”。它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现代人口迁移。
由于内地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向关外和口外迁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讨论,封锁政策逐渐放松。光绪年间,东北三省全部封禁,内地移民蜂拥入关,东北人口迅速增加。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三省人口达到1445万,四年后,宣彤三年(1911),增加到184105。民国时期,移居东北的移民不断增加,并扩展到北方的吉林、黑龙江等地。12年到19年的8年间,迁移到东北三省的有300万人。东北三省总人口从民国十年的231.5万上升到民国十九年的291.9万(1.6)。
口外蒙古地区也在光绪年间被禁止开垦。哲里木盟先设局招垦,后来的地区很快跟上。虽然“西进”也是一种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移民规模远小于“东进”。汉族人大部分带着家眷和家人迁往山西、陕西、河北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