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互联互通不应该止于阿里和腾讯的开放。

8月3日,在阿里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务分析师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首次对阿里与腾讯互联传闻做出正面回应:我们将按照政府的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

时隔半个月,腾讯也表态了。在65438年8月8日腾讯2021第二季度业绩沟通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回应了平台互联的问题。他指出,“腾讯的生态环境‘本质上’是开放的,我们的生态目标是让中小公司融入其中,让每个人、中小企业、商家都可以‘公平’地直接接触用户,提高效率。正是在这个原则下,腾讯开发了更多的工具,希望达到这个目的。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系统。比如不像其他平台,我们不会向商家收取额外的佣金。在平台之间打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腾讯对于平台间的互联互通还是比较谨慎的。也意味着阿里和腾讯实现互联互通尚需时日。

正如腾讯所说,打通平台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打通两个超级平台,需要警惕背后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没有规范,这种互联互通带来的杀伤力甚至远大于建设力量。

积极呼吁互联互通。阿里一石二鸟。

在阿里与腾讯的互联互通中,阿里带给外界最直观的感受——积极。双方生态开放仅一个月,阿里就迫不及待地做出回应,这对于一向强势的阿里来说,是一个需要深思的信号。

今年以来,阿里股价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其在核心电商领域的竞争壁垒依然不可动摇。根据阿里2022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报告,2021 4-6月用户数增长至165438+8亿,其中国内用户915万,海外用户2.65亿。超过9亿的国内用户意味着阿里基本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有购买力和购买条件的主流消费者。

阿里,另一个超级APP支付宝,服务超过654.38+0亿用户,超过8000万商家。

与此同时,依托坚定的电商基因,阿里不断开疆拓土,在社交、娱乐、金融服务、物流、本地生活、云计算等领域多有布局,形成了著名的阿里动物园。

如此庞大而强大的阿里突然公开表示愿意与其他企业开放生态。想想就不得不佩服阿里的聪明。在今年互联网反垄断监管深入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开放互联的趋势是民意的趋势。作为反垄断处罚第一案,阿里心里很清楚。与其和对手为敌,不如表达他的互联互通,向他示好。

更重要的是,微信背后的流量蓝海,正是处于成长焦虑中的阿里所急需的。腾讯Q2财报显示,微信和微信最新月活跃账户增至12.5438+04亿。微信小程序用户超过4亿。

一旦互通,“阿里系”就能轻松收获觊觎已久的腾讯社交流量,这对于天然依赖流量的电商业态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难怪阿里急于实现与腾讯的互联互通。此举一举两得,可谓名利双收。

但真正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阿里和腾讯之间生态的开放,更需要全行业更多企业的参与。相信很多企业都乐于和阿里沟通。

问题来了。阿里会愿意在自己多年构建的庞大生态圈里连接其他企业吗?特别是,许多企业是竞争对手,如Tik Tok。去年,Tik Tok禁止了淘宝。现在,淘宝愿意向Tik Tok开放数据吗?

再比如,淘宝,饿了么,愿意接入微信支付,饿了么,与美团数据* * *,淘宝物流开放给JD.COM,阿里电商开放给拼多多,菜鸟开放给顺丰,淘宝开放给Tik Tok电商业务,与企业微信* * *?

估计很多消费者都有这种经历。看中一款产品后,他们会在JD.COM、拼多多、淘宝等各种电商平台上搜索,寻找价格最高的那一款。是不是互联互通后,消费者在这些平台上搜索特定的商品关键词,就可以对同类商品的价格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阿里愿意接受这种互联互通吗?

如果阿里能实现“无芥蒂”互联互通,也算是互联网生态的大开放。正如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所说,开放需要对所有企业全面开放,不歧视、不歧视,而不是选择性开放。

如果不能无差别开放,它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就会成为它基于商业策略获取流量路径的“私心”。那么,这样的互联就是一个伪命题。

生态互通下我们在担心什么?

互联网互联将对打通平台的业务产生深远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两个生态系统的融合必须是“1+1 >;“2”的结果,尤其是阿里和腾讯的背后,是两大生态系统,整合带来的影响只会更大。

这也是为什么阿里说“如果平台能够互联互通,一定会带来新的改革红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去掉外链屏蔽可以降低流量成本,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带来更好的运营便利性;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助于提高生活的便利性。”

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能各得其所吗?恐怕很难。

我们先来看中小企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电商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流量红利逐渐消失,集中式电商平台获客成本不断攀升。

从各大电商的财报来看,阿里电商的新客户获取成本最高,从2008年的2065438+278元/人到2020年的929元/人,增长近234%;拼多多和美团相对较低,从2018的77元到2020的203元/人,涨幅近64%,而美团已经从2017的214元/人涨到2020的347元/人,涨幅约62%。集中式电商平台获客成本的增加,推动了日益昂贵的公共领域流量。平台为了降低获客成本,只能向商家收羊毛。

也正是在中心化电商的压力下,去中心化电商兴起,以小程序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为代表的创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和创新生态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也成为无法负担沉重流量采购成本的中小商家的新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商家通过Tik Tok、Aauto更快、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视频号、直播账号等运营工具建立自己的专网流量。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小程序商家数量超过600万,其中微信小程序商家数量达到380万,但只有4418小程序的月活跃用户超过65438+万。可见,小程序大多是中小型微商。

但一旦阿里与这些新业态对接,就意味着阿里数千万商户也将融入这些私有领域流量,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弱了。如此一来,Tik Tok、Aauto Quicker、小程序等原有商家的私域流量运营空间将被挤压,这些中小企业原有的私域流量优势将消失。淘宝的市场份额将更加集中,中小商家将无处可去。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7月4日《华尔街日报》关于阿里腾讯生态系统的报道发布后,有赞公司股价暴跌超过10点,市场资金用脚投票。

再来看消费层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双方打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付的便利性。但是过多的电商环节必然会损害用户体验。不是所有平台都能容忍这种行为,比如微信,可能是零容忍。

微信作为腾讯的核心资产,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直保持着克制和谨慎。不太可能容忍第三方为了赚钱而随意改变微信生态。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微信对拼多多、JD.COM等腾讯血统毫不留情。2019,10,腾讯发布了微信外部链接管理规范升级版,被拼多多、JD.COM、美团等腾讯公司,甚至微视、腾讯新闻等自有产品封禁。

此外,互联互通中需要传输大量数据,传输过程可能会增加大数据和隐私泄露的风险。用户数据一旦泄露,责任如何界定?还有,如何在打破平台互联壁垒的同时保持竞争?是否会产生减少创新的激励,从而对平台创新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都需要仔细评估。

放眼全球,没有这种规模的巨头互联互通的先例。两岸输血会成为新的垄断温床吗?如果巨头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甚至是联盟,实际上可能会增加垄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