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眼镜蛇吗?

眼镜蛇科有44属186种,可分为银环蛇亚科、锦蛇亚科和斑蛇亚科。广泛分布于欧洲以外的各大洲。陆生栖息地上颌骨短而水平,不能直立;前沟牙毒蛇,主要是神经毒,也有混合毒。包括许多有毒的蛇类,如尖尾水蛇、多环树眼镜蛇等。中国有4属8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如金环蛇、银环蛇、绿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其中眼镜王蛇身长可达6米,是最大的毒蛇。

银环蛇

金环蛇金环蛇

斯里兰卡环蛇银环蛇

银环蛇,一种马来环蛇

银环蛇头颈难分,眼睛小或中等,瞳孔圆;前沟牙后面有2 ~ 4颗小牙。脊鳞增大,尾下鳞单排,无颊鳞,背鳞光滑,均为15排。已知约12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有2种。银环蛇在我国有两个亚种:命名亚种,腹鳞203 ~ 221,躯干环纹31 ~ 50,尾纹8 ~ 17,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和我国台湾省以及缅甸、老挝;银环蛇是云南银环蛇的一个亚种,腹部鳞片213 ~ 231,躯干环形条纹20 ~ 31,尾部7 ~ 11。仅见于中国云南西南部。总长约1米,背面黑白环。腹面全白。背鳞贯穿1行,1行中间的鳞(脊鳞)展开成六边形。尾巴下面的鳞片都是单线的。栖息于平原,丘陵或近水的山麓;傍晚或夜间的活动经常出现在田野、路边、墓地和菜园。它捕食泥鳅、鳗鱼和青蛙,也吃各种鱼、老鼠、蜥蜴和其他蛇。产卵产卵发生在5 ~ 8月,每粒卵5 ~ 15粒,孵化期约为1个半月。幼蛇3年后性成熟。银环蛇毒性很大,上颌骨前端有1对长沟齿(前沟齿)。人被咬后经常死于呼吸麻痹。银环蛇成虫用于药用。孵化7 ~ 10天的幼蛇晒干入药,称为“金钱白花蛇”。具有预防风湿、镇惊的功效,可治疗风湿麻痹、小儿惊厥、破伤风、疥疮、梅毒。银环蛇胆汁可治小儿高热惊厥。金环蛇是一种有尖锐牙齿的毒蛇。与眼镜蛇、松鼠一起被称为“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分布在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东至南昌、江西,外至南亚、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80 ~ 1014m植被覆盖较好的平原或低山。夜间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产卵,5 ~ 6月在腐叶下或洞穴中产卵6 ~ 14。浸泡在酒里的蛇身和蛇胆也被用来入药,大量被捕杀后在国内销售或长期出口。由于这种蛇的分布范围比银环蛇窄,数量不多,在野外极为罕见。

一只小妖精

蓝长腺蛇——绿蛇

Calliophis的头部和颈部难以区分,没有脸颊鳞片。背表面褐色或紫褐色,背鳞均为13线或15线,光滑;尾巴短,尾巴下的鳞片成对。已知约13种,中国有3种:福建的凯氏丽蝇和台湾省的麦氏丽蝇。在华南、华中、西南地区比较少见。栖息在山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和吞食其他小蛇。

南方棘蛇(死亡蛇)

短棘螈

珊瑚眼镜蛇(盾鼻蛇)

一种小的皮肤粗糙的眼镜蛇(涎蛇)

金冠蛇

澳大利亚蛇

多环黑曼巴蛇

青蛇树眼镜蛇

头盔蛇银环蛇

珊瑚蛇

得克萨斯珊瑚蛇

哥伦比亚珊瑚蛇

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

黑颈眼镜蛇

眼镜蛇的眼镜蛇有前沟齿,其次是1 ~ 3颗小齿;头颈不易区分,颈部可展平;瞳孔圆形,无颊鳞。背鳞光滑,倾斜排列,尾鳞成对。已知约20种,中国有2种。眼镜蛇Naja naja,分布于从南部非洲经南亚至东南亚的岛屿。头部呈椭圆形,颈后有白色眼镜框状斑纹,体背深褐色,偶尔有十几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冬眠行为。以鱼、青蛙、老鼠、鸟和鸟蛋为食。繁殖期为6-8月,每次产卵10 ~ 18,自然孵化,母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50天左右。受到挑衅时,身体前部会竖立起来,脖子两侧会发胀。这时,背面眼镜的纹路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以此来恐吓敌人。中国包括两个亚种,孟加拉的眼镜蛇(Naja Naja kaouthia)和舟山的眼镜蛇(Naja Naja atra)。

菲律宾眼镜蛇

埃及眼镜蛇Naja haje

澳大利亚虎斑蛇

眼镜王蛇

食心虫只有1种,即食心虫hannah。有前沟牙,后有三颗小牙,头颈不易分辨。头部有1对大枕鳞,尾鳞部分单,部分成对。体长120 ~ 400厘米,体重2 ~ 8公斤,是最大的毒蛇。广泛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中国见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在从平原到山区的树上,经常出现在山涧附近,在森林村落附近也有发现。它一般藏在岩石缝隙或树洞里,有时也能爬树,往往后半部缠在树枝上,前半部悬空或抬起。日夜活跃。混合毒,一条成年蛇依次解毒300多毫克。

内陆太攀蛇氧天王星微斑蛇

Oxyuranus属有两种,属于Pseudechis australis属,分布在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其中内陆Oxyuranus microlepidotus是世界上最毒的蛇。

西方的一种眼镜蛇——伪珠眼镜蛇

双色鼻头蛇,一种澳大利亚蛇

黑带眼镜蛇

一种粗糙鳞片的澳大拉西亚蛇

一种澳大利亚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