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是什么鬼?大鬼?还是石天?或者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分析:
钟馗是中国古神中最丑的人物。而且总是和黑社会的邪灵来往。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排斥他。每到元旦,人们都会挂上他的画像,以此来驱鬼辟邪。这种习俗自唐朝以来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
然而,长期以来,钟馗的真实来历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钟馗,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神?
我们对钟馗的了解大多来自戏剧和民间故事。
故事《钟馗嫁妹》中说,他是唐代一个出身贫寒的书生,从小读了很多诗书,才华出众。但是,他长得极其丑陋,没有一个学者的妩媚优雅气质。正是因为这种丑陋的外表,他在科举考场上受到了歧视。
钟馗凭着过人的才能,一路过关斩将,进宫考试。但唐皇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大笔一挥,戏谑地取消了他的入学资格。十年寒窗苦读瞬间烟消云散。性格刚强的钟馗选择了死亡...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可以在博物学家沈括写的《孟茜的一个碧潭》中找到,它与今天的故事略有不同。
考场冤案后不久,唐病重,梦中总被小鬼骚扰,睡不安稳。一天深夜,他梦见一个小孩潜入皇宫,偷走了他心爱的乐器,还在皇宫里尖叫。就在他懊恼的时候,唐突然看到一个蓝色的身影从天而降。抓住孩子,撕开,吞下去。唐醒了,那怪病也治好了。回想一下,梦里那个穿蓝衣服的人,就是丑书生钟馗。于是我请画师画了钟馗的塑像,挂在宫内外,以求辟邪保平安。从此钟馗以捉鬼出名。
自北宋以来,几乎所有的钟馗故事都与此相似。
那么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真实呢?
先来看钟馗。
我们查阅唐朝的历史文献,在所有唐朝的官方文献中都找不到钟馗这个名字。考场上类似的冤案,没有逐字逐句的记录。
有许多关于唐朝皇帝李隆基的轶事。然而,没有故事说,钟馗出现在他的梦治疗唐黄明。更重要的是,考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不可能由主持科举考试。因为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百多年后由宋太祖和赵匡胤创立的。
这样看来,钟馗和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大概是宋代以后发明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个真相,那就是在唐明帝时代,钟馗已经是有名的捉鬼人了。
《全唐诗》中有这样一首诗,叫做《谢辞钟祥与历》。作者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名叫张越。诗中,我感谢皇上赐给我钟馗神像和日历。后来的大诗人刘禹锡也写过类似的诗。从这些唐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钟馗作为一个神,在唐代已经很有名气,悬挂钟馗塑像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流行习俗。
但诗中并没有对钟馗的身世以及如何走上神坛的解释。
这可能就是宋代以后人们发明钟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代钟馗与唐朝齐名,但人们无法解释他的来历。从流传下来的诗歌和钟馗的画像来看,这种风俗早在唐、明两代就已经出现了。于是人们引入了传说中的唐黄明,编造了钟馗的书生身份和死后的样子的故事来解释钟馗的来历。
那么唐明帝送给大臣的钟馗雕像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宋朝以此为依据来判断钟馗的士子身份?
能从那个偶像身上找出钟馗的真正来历吗?
据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是第一个擅长钟馗绘画的大师。虽然他画的钟馗已经失传,但是有人在北宋的皇宫里见过。北宋鉴赏家郭详细描述了他在《吴道子》中看到的最初的钟馗雕像。郭在《图画与经历》卷六《最近的事件》中写道:
“昨天,吴道子画了钟馗,身穿蓝衫,一脚一眼一腰一毛,左手捉鬼,右手辨鬼眼。字写得浑厚,画得绝好。”
蓝字“蓝衫”与“衣衫褴褛”同义,意为衣衫褴褛,即衣衫褴褛。“腰笏”是指腰带上有水,是大臣上朝时手持的木制礼器。“披巾披发”是形容他儒生身份和穷困潦倒的器具。从北宋书画鉴定家郭对钟馗画作的描述来看,钟馗的确是一个相貌丑陋、出身贫寒的书生。
这是现存最早的钟馗画像,是五代人物画画家石可的作品。钟馗的形象一脉相承,一直是个穷书生。
似乎从早期的画像中,仍然找不到钟馗真正来历的线索。
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钟馗在民间的形象。
要想知道钟馗的真正来历,就要把目光转向民间。然而,在唐代的历史文献中,对钟馗这一民间形象的记载却是空白的。
1900,敦煌。一个王兴的道士偶然发现一部唐代写的经书提到了钟馗。文章名为《除夕》。
文章大意是:在一个叫傩的仪式上,钟馗穿着银额钢头的豹皮,全身染朱砂。带领十万丛林怪,到处抓游荡的鬼。
似乎唐代民间出现了另一种钟馗,与上流社会流行的文人形象大相径庭。所谓的傩是一种怎样的仪式,钟馗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他的出身和这个仪式有密切关系吗?
翻开《新唐书》可以看到关于傩的记载。
《新唐书·礼记》中详细记载了皇宫中举行的傩仪。据《礼记》记载,虽然仪式的名称都叫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钟馗驱邪的傩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规模不同。其次,方是国家仪式中傩舞的首领,而不是敦煌驱魔中的钟馗。
为什么同样是唐代的傩,差别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在唐代,确实有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办的,叫宫廷家具或国家具,一种是民间流行的,叫乡镇家具。
这种差异不仅在唐朝存在,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存在。
敦煌出土的《钟馗驱魔图》是最早记载钟馗出现在傩仪中的文献。从唐以后的一些风俗和诗词的描写中,只能在农村傩中见到钟馗。
好在现在还能看到这种古老的农村家具仪式。江西省萍乡市石洞口村以傩舞闻名。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移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是当时从中原带过来的,代代相传到今天。
傩舞中最活跃的角色是钟馗。由于他在赛场上的频繁出场和绝对的主角地位,人们有时会直接把傩舞称为钟馗。与唐代的傩礼略有不同的是,这里的钟馗不再披着豹皮,而是扮成副都督,而他的十万丛林怪也简化为四个副都督。但他在仪式中的作用并没有改变,他仍然在捉鬼。
仪式开始后,傩舞者立即采用这种步法。而这个步法暴露了钟馗的真实身份。这种步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玉步,是大禹的步态。
一千七百年前,晋代道家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这种步法。传说大禹治水时双腿受伤,走路只能碎步前行。但人们对他治水的善举心存感激,并不将其视为缺陷,而是因为与众不同而视为神圣的证据。
那么钟馗采用这种步法的由来可以推断如下:大禹生活在一个氏族社会,氏族首领往往担任巫师之职。所以他主持的祭祀仪式,因为这种特殊的步法而显得与众不同。后来的巫师沿袭了这种步法,称之为宇步,不仅是为了纪念大禹,也是为了增加仪式的神秘感。
这个推测有道理吗?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钟馗傩舞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而且确实起源很早,甚至早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岩画、石雕、陶器上的图案来看,早在文明诞生之初,就出现了用巫术祭祀神灵的仪式,当时大概还伴随着傩舞。
那么钟馗是那个时候出生的吗?
对钟馗面具的考察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面具是民族流行的钟馗傩舞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在早期傩仪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面具在傩舞仪式中的重要性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仪式结束后,人们将面具放回原位,并焚香祭拜。照例,典礼主持人会有一段歌词来表达感谢和赞美。人们对这些木制面具充满敬意,一如既往。
由于钟馗中跳舞的面具与商周时期的面具相似,所以关于钟馗的起源有一种假说: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出现了。钟馗的名字很可能来源于当时一个著名的巫师。
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有一个关于著名巫师钟繇的传说。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次都是他出面主持求雨仪式,最有效果,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指代巫师的职位。但钟繇与钟繇读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繇。这是钟馗起源的第一个说法。
但萍乡人却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说钟馗是个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棍抽打衣服清理污秽,确实与钟馗的邪气有关。
在汉代的砖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很多武士挥舞棍棒的形象。这是洛阳西汉墓壁画中的大棒。但是为什么棍子叫钟馗而不是棒子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对汉字的读音做了一次有趣的考证。顾认为,在训诂学中,“钟馗”一词的读音是颠倒的,即钟的声母,和项的韵母拼在一起——叫做“追”。所谓椎,古汉语中大棒的意思。
另外,钟馗的字“钟馗”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个姓氏的由来也与大棒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殷代有七大遗民家族,即陶氏、石、范、舒、、饥、钟馗。他们的姓氏来自他们擅长的手艺——陶氏制作陶器。樊氏制造栅栏,而钟馗家的专长是制作木棍和槌棒。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推断,在很久以前,傩舞仪式的主持人是一个手拿大棒的巫师。他手里的大棒叫钟馗,也叫椎。巫师们频繁使用钟馗扮鬼驱邪。久而久之,人们认为那根棍子有神奇的力量,进而认为钟馗这个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把钟馗二字作为名字。比如南北朝时期,有的名字中就包含了钟馗二字,比如乔钟馗,寓意吉祥、驱邪。到了唐代,人们早已忘记了钟馗原来的棍身身份,误以为是古代一个叫钟馗的杀鬼人。上层社会流行的悬挂钟馗雕像的习俗更是火上浇油,钟馗的名气与日俱增。
到了宋代,人们无法考证这位唐代大神的来历,于是虚构了他的书生身份和冤死的悲惨经历,演绎了一段唐与钟馗之间的恩恩怨怨。就这样,一个大棒槌变成了人,走上了神坛,成为了受人尊敬的神。这样一次误闯的经历,可以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一大奇观。
然而,造神的故事远未结束。
安徽省灵璧县自古以钟馗画闻名,经营这条路的书画店挤满了整条街。每年有近万幅钟馗画像从这里流向全国,甚至流向国外。翻看清初编纂的灵璧县志,可以看出这个数字到了明清要翻一番,达到数万。在年画的其他产区,钟馗也是最受欢迎的品种。这说明人们真的很信任钟馗捉鬼神的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民间鬼神观念的根深蒂固。正是因为鬼神的迷信存在,人们创造了捉鬼的钟馗。
但是鬼神的概念早就有了。从半坡村出土的陶罐上的图案来看,鬼神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也就是7000年前。直到唐朝以后,钟馗才成为有名的捉鬼人。那么,在钟馗出现之前,到底是谁在负责捉鬼呢?后来为什么换成了钟馗?
我们再来看看早期的专职捉鬼人。这是西汉时期的画像砖,当时申屠和雷宇是猎鬼的专家。在汉代的神话故事中,他们是兄弟,以勇敢著称。在汉代画像砖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申屠和雷宇是最古老的捉鬼专家。
这一个,名叫池国,是一个更不同种类的邪恶幽灵终结者。据《东南大漠奇书》记载,这个统治者郭捉鬼是出于本能——为了填饱肚子。传说他一顿早餐就要吞掉3000个恶灵,到了晚上晚饭就需要300个。
唐朝以前,这些人都是厉害的捉鬼人。但钟馗的出现让他们黯然失色。钟馗为什么能迅速走红,成为值得信赖的捉鬼人?这也得益于宋代以来民间故事的成功塑造。
首先,人们给了他一个穷书生的身份,让他有了现实意义。
钟馗是古代典型的平民知识分子。故事中,钟馗离梦想仅一步之遥,却因为皇帝的个人好恶而失去了仕途上的光明前途。想必他的不平经历引起了历代文人的敬仰。在宋代以来几乎所有版本的钟馗故事中,这段情节都惊人地相似。
对今天的人来说,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仅仅因为长得丑就被剥夺了做官的机会,真的会发生这么荒唐的事情吗?以貌取人,外貌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命运;这在唐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通过考试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官方部门要过四关,其中一关涉及外貌。看来钟馗不平的情节是有现实依据的。
故事中的* * *部分钟馗,愤然而死,以极端的方式反抗不公正的制度,是其不屈不挠性格的体现。这样描述钟馗的性格,为他成为最值得信任的捉鬼人埋下了伏笔。
傩庙是中国仅存的几座供奉钟馗的寺庙之一,据说建于唐宋时期。其中的钟馗雕像与众不同:他不是通常看到的挥舞着金锏或剑的强大形象,而是一种宫廷官员的气度。这里的钟馗还有一个尊称,判官老爷,经常在庙前的戏台上表演。
钟馗的法官身份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据文献记载,早在北宋中后期就已出现。
钟馗是怎么成为法官的?
民间故事的解释是这样的:钟馗所受的冤屈,触动了神圣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玉帝。本来钟馗死后和大家一样要去冥界受苦,受阎王爷管辖。但是玉帝听说了钟馗的冤情,非常同情,所以大发慈悲。派使者通知下界,不要一路刁难。玉帝似乎很欣赏钟馗不屈的性格,打算委以重任。在上坟的路上,钟馗收到了委任书,被玉帝任命为阴阳判官。
这个法官的职位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人情法庭的官场中,法官也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北宋官制中,法官辅助三司工作。三秘是* * * *的财务总监,始终掌握着国家财权,地位仅低于宰相。那么协助他工作的法官自然是官场上的实权人物。因为法官掌管财政大权,很容易产生* * *现象,所以一直选择德高望重、铁面无私的官员。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曾经担任过法官。萍乡地区有一个现象,就是钟馗和包公是分不开的。他们的面具通常可以互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特征,正直无私。一个是人间的清官包青天,一个是阴间的判官钟馗。但冥界判官钟馗似乎权力更大。
自北宋以来,民间故事成功地赋予了钟馗穷秀才的地位,其现实意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使他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他与包拯清官形象的融合最终使他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捉鬼人。
纵观钟馗早期形象的变化,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钟馗形象的双重性。他既有优雅庄重的传统文人品格;也有幽默世俗的一面。
北宋《大傩图》中,宫廷画师为当时的钟馗立像。他戴着一个花哨的面具,载歌载舞。整个现场充满了节日的娱乐和喜庆的气氛,完全没有一个杀鬼者的威严气度。这是北宋苏汉臣的《五瑞图》。钟馗法官与其他四位神仙共舞。也是一种善良和仙女的风范。
这是南宋水陆画《三官游·地方官》中迎接地方官的场景。钟馗位于画面最下方,比知府低很多。
这也是钟馗作为神的独特之处:虽然历代钟馗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种绘画中,但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但因为他真的是历史无凭无据,没有法典,长得又丑又鬼。从来没有得到哪个曾经的皇帝赐封号,也没有中央* * *亲自主持为钟馗建殿的记录。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塑造钟馗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这使钟馗获得了鲜明的世俗性格。
这种世俗的性格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北宋沈括记载了当时人们使用的一种捕鼠器,名叫钟馗。这个名为舞钟馗的宋代捕鼠器的工作原理其实和今天的一样。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钟馗雕像其实完全多余。即使没有钟馗,捕鼠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那么为什么还要添上钟馗的形象呢?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威慑力。
古代民间神祇的实用还体现在一个重要的民俗上——那就是古民居钟馗画的门首当其冲,成对贴在两个门板上,单个贴在门的正上方。防止恶灵在家里骚扰你。有的住宅院落,进门后看不到主人的房间,就用这堵墙隔开。钟馗经常出现的另一个地方就是这里。
因为人们对鬼有这样的认识:认为鬼只能走直线,所以即使不小心让鬼溜进来,也会被钟馗大师抓个正着。把钟馗的画像贴在这里还带来了另一个方便:因为这里方便摆放香炉和红烛。人们期望钟馗尽力看家,所以他会像其他神一样,在农历正月十五献上丰富的供品,烧香祭拜。
虽然是神仙,但习惯了时不时的见面。久而久之,他把钟馗当成了自己的家人。除了敬畏,还有亲切的一面。但如果看门的钟馗玩忽职守,一家之主就会表现出父母的尊严,甚至破口大骂。
《壶中鬼》这部戏剧描述了元代民间人神之间的特殊关系。杨是梁都城的一个小商人,他被谋杀了。凶手把自己的骨灰和泥土放在陶罐里烧了,交给邻居张老汉。土盆带来了死者的鬼魂,制造噪音,诉说冤屈。张老汉得知盆中有鬼,魂飞魄散。随即想到,他们的看守人钟馗大师严重失职。我和我自己一样瞎,也不知道。我太糊涂了,以至于让鬼进了屋子。然后他发誓说:“好看守人,你为什么让鬼进来?我要你做什么?”
从元杂剧中普通人对钟馗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神性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钟馗作为神,为什么能保存至今?这可能和对道教的推崇有关。从他经常使用的一种特殊武器上,可以看出这种塑造的痕迹。
除了钢鞭和金箍棒之外,钟馗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这把剑了。钟馗用皮鞭和狼牙棒做鬼武器确实很合适,也很符合钟馗的英雄形象。相比之下,剑就显得很温柔了,因为在古代,无论文官武将,大多都会佩戴这样的剑。为什么人们要把这把看似不起眼的剑送给钟馗?
这不是普通的剑,而是七星剑,道士杀鬼的专用武器。剑上七个相连的点是北斗七星的图案。北斗七星,在道教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道士做事时拜访的最重要的星神。明清以来,民间活跃着许多道士,他们游走江湖,以做事情为职业。据称,通过他们真诚的祈祷,北斗七星之神将降临人间,消除灾难、疾病、恶灵和怪物。这些农村道士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大事小情都有涉及。他们频频邀请钟馗下凡捉鬼,赋予了钟馗新的功能——于是拥有道家仙法的钟馗焕然一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春天的节日。在老北京人的观念里,农历五月是恶月。据说在这个月里,所有的毒虫和疾病都发出来让人生病。这种毒虫数量非常多,被称为五毒。端午节挂钟馗雕像,赋予了他新的功能,钟馗斩断了五毒。
但钟馗的故事里没有五毒,却有五个小鬼。画像中经常跟着钟馗的就是这五个孩子。他们是明代钟馗故事中的新人物,据说钟馗的丑态与他们有关。
钟馗故事的明版,改变了文学作品生来丑的老话。故事说的是英俊迷人的秀才钟馗,在考试途中被五个捣蛋鬼毁容。钟馗冤死,成了捉鬼神,立马制服了这五个小屁孩。
后来,五鬼进一步演变为五毒,使钟馗承担了另一个全新的功能,即钟馗,斩五毒的石天。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张天师,他原本是专职的五毒杀神。张天师是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的神化形象。明清以来,随着钟馗故事的流传,特别是钟馗和五个小鬼的恩怨,钟馗逐渐取代了张天师。明清以来,钟馗与张天师的形象融为一体,钟馗成为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明星——钟馗,斩断五毒的天师。
这五个小鬼再也逃不出钟馗大师的法眼,然后化身为五只小蝙蝠——意思是幸福就在眼前,或者说是恨它来得太晚。这五个鬼魂变成的五福更能说明问题。《尚书·洪范》解释五福的具体内容是“一是寿,二是财,三是康宁,四是德,五是终”
明清以来,钟祥画中祈福的成分增多。这幅画是明朝成化皇帝的《早安图》。钟祥捧着如意,引着小鬼赶。小孩手里的托盘里装满了带柏叶的柿子,天上还有蝙蝠,寓意百事(柿子)从天而降。
杨柳青的门神画是典型的“武审”风格。钟馗挥剑做出各种威武的手势,周围是浮云、八宝、双喜等图案,活泼中带着吉祥之意。
在苏州桃花坞的门神中,有一只雍容帅气的骑驴,伴着一个撑破伞的仆人小子。他咬紧牙关,看着眼前空中飞舞的蝙蝠或挂在身上的蜘蛛,象征着“幸福从天而降”、“幸福从天而降”,充满了喜庆的色彩。更有北京的画店别出心裁,把钟手中的兵器去掉,加了一枚超大的铜钱,叫做“托钱判官”。
在老北京,法官后面跟着一个叫二法官的声音,或者干脆叫二法官。于是有人把钟怀里的大铜钱改成了胖娃娃,意思是“希望生个孩子”。
就是这样——驱邪,斩鬼,祈福,望子成龙,求财。人各有所需,钟馗最终成为古代民间神仙中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