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的十五往事:糊火柴盒
一个千人火柴厂一年能生产60万根火柴,约12亿盒火柴。
虽然火柴很小,但生产一盒火柴需要90多道复杂的工序。
90多道工序,有的自己生产有的外包,火柴盒外包。
火柴盒分为内盒和外盒。最早的内外箱都是木制的。在外盒上贴上漂亮的标签(也叫spark)后,火柴盒顿时变得艺术起来。
后来木材短缺(当时还没有环保概念)开始用纸代替木材,火柴的外盒也逐渐从木头变成了黄色的纸板。
小小的火柴盒,糊了一大堆程序。首先要做糊。内盒(俗称小粉底)的膏体要薄一些,外盒(俗称大带)的膏体要厚一些。
糊小粉底时,要把细长的纸条分成十叠,排成一排,用软刷蘸上浆糊,均匀地涂上。然后,把纸条一张一张地贴在纸条的右边,再一张一张地揭开,先封右边再封接缝,左边的纸不封留在桌上备用。接下来的节奏是将密封好的小底座放入木制模具中,然后放入方形小芯片,用食指滑动纸张,密封底部,取出模具晾干备用。
粘贴一个大的带比较容易。大带子印在大纸板上,横排十张,竖排五张,全页五十张。用刀刻字好像是连在一起的,轻轻一掰,整张纸就会一张一张地分开。然后,把分开的大带子叠起来备用。
印刷完成后,用小刀在大带上刻上预设的标记。使用时,先拿起一叠壳纸,依次扭开,用竹片刮开,从右手向左手送去一张一张地弯曲合拢,用左手紧紧握住几秒钟,以免爆炸。外盒不需要阳光暴晒,只要阴干即可。
干燥后,小粉底和外壳要搭在一起,基本贴好。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特制的盘子竖着叠火柴盒,横20盒,竖5排,这个盘子正好是100;将捆扎好的板材叠加成10叠,并扎紧。这件是1000个火柴盒。
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最多能糊两千熟(也就是内外盒全部糊好)。谁家孩子多,谁就可以加班,多贴火柴盒。粘贴10000个火柴盒可获得6元人民币。在糊盒大军中,一个月糊十万、十五万的大有人在。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足以让一家人在那个月丰衣足食。
当时用来制糨糊的面粉都是送货到户,糨糊用得很省,几个月就有相当多的面粉剩余。在敏感时期,这种面粉可以解决大问题。
作为火柴厂家属的福利,贴火柴盒是赚外快的最好方式。外地厂家要糊火柴盒,必须找熟人和信任关系,只能在分发糊料和收集成品火柴盒的范围内办理手续。否则,他们只能望着“盒子”叹息。
火柴盒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童年,平淡,重复,无聊。唯一的乐趣就是听广播,听各种电影录音和剪辑:《南征北战》《渡江》《卖花女》。
很少有家长在贴盒子的过程中讲故事。那些故事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火柴厂的孩子被火柴盒困扰多年,失去了童趣,耽误了学业。火柴厂家属区的孩子很少有考上好学校的。
厂外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要么是贴庆大霉素盒,要么是渔网,要么是尼龙网手提袋。这些东西混在一个纯真的童年里,总是很可惜。尤其是窗外其他小朋友叽叽喳喳的笑声,可想而知,低头做事的小朋友干扰了。
想想那些日子,虽然辛苦,但是,能和大人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小手拉大手,* * *迎接生活的挑战,从心里觉得这点苦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