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筷子相关的论文,用物理知识!

1筷子的产地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们几乎都能做,也不怕高温和寒冷。在古代,因为没有金属器皿,又因为动物的骨头很短,极其易碎,很难加工,祖先们为了解决用手直接抓热食物的困难,就用细竹和树枝来抓熟食。在荒野环境中,人类生活说在密林和草洞里最方便的材料是树和竹枝。正因为如此,筷子的雏形才逐渐出现,比如祖先烤东西时拨弄的木棍、细竹,急着取热食时的抓夹,煮五谷时的搅拌。

2.中国的筷子文化

2.1中国筷子的历史

从汉代开始广泛使用的筷子,在我国先秦文献中称为“筷”,隋唐时期也称为“筷”,意为“帮助人们吃饭的工具”。它们本来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用“竹”字做头。我国明清时期,民间渔民、船工将“活”的意思改为“快”,是因为“转”、“遂”与“活”谐音,在听觉上有“滞”的意思,不符合人们希望繁荣昌盛的民族心理,从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工艺上讲究色、香、味,追求华丽精致的餐具造型和雕刻。筷子虽小,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是“如此简单的两件东西,却精巧地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一位外国学者通过研究筷子的机械结构发现,人至少可以活动30个关节和50块肌肉,刺激大脑,防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它可以促进大脑的功能。科学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大脑聪明,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

2.2中国筷子的外观

形状多为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与“天圆之地”重合),仅头尾略细,“上端有角,不能手握;下端顺滑不伤唇”;当然也有完美的,因为在餐桌上容易滚动,上手持部分容易滑落,所以现在餐桌上很少见。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也为了让餐桌上的人大饱眼福,大快朵颐,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也想表现出餐具的味道和档次。酒店、餐厅也是想通过精致的餐具营造出温馨优雅的氛围,所以刻意追求筷子的材质和雕刻也是情理之中。有些是用金、银、铜制作的,有些是用玉、珊瑚雕刻的,有些是古代用象牙、犀牛角制作的。当然,老百姓用的多是竹筷、木筷、树脂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