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晚上读《春秋》。
第一,关羽夜读《春秋》以表志。
关羽点着蜡烛读孔子写的《春秋》,旨在向曹操表明心迹:身在曹颖,心在汉朝。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在土山上围攻关羽。在张辽的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缔结了著名的“涂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操;第二,支持刘备的两个老婆;第三,一旦知道刘备的消息,万里无论多远都会赴汤蹈火去找他的兄弟。曹操最终同意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颖的关羽多次提醒曹操,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先师刘备。后来阎良、文丑被斩首,白马之围解除,以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对桃园的忠诚,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时关羽的降叛论被巧妙化解,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那就是“身在曹操心在汉”。把关羽忠义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一幕,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关羽为曹操夜读春秋。关羽有时读《清音》:“士要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嫌重,不仁。死后不是很远吗?”曹操把耳朵贴在墙上,轻轻叹道:“关云长真是个英雄!”见投降无望,就把关羽放了回去。
第二,关羽是否夜读《春秋》研究历史?
《春秋》是什么书?《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因为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写史书的体裁),所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看历史书和一个战士没关系。据《三国志》和裴引用的《江表传》记载,关羽平时酷爱《左传》,“讽刺朗诵朗朗上口”。在汉代,诵经读经的现象非常普遍,《春秋》是当时人们的必读之书。例如,裴在《李典传》中引用的话说:“典少好学,而对军事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师者之学,《春秋左氏传》广读。”应该说,关羽读《春秋》是很平常的事。关羽晚上读《春秋》是为了研究历史吗?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一切的记录和评价。每个人看待历史和一些历史人物的情感立场都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产生疑问:谁对谁错?有了这样的疑惑,人们就会去寻找不同版本的史书进行比较鉴别,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记载的某件事或某个人,从而一步步地接近真相。就像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一样,只看到前面还是后面,我们真的无法判断。只有对前后左右上下有了全面的了解,甚至找到一个参照物来定位,才能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读历史也是一样。对比古今发生的事情,历史会慢慢告诉我们它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思考,在我们的头脑中慢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去推理,最终形成客观的判断,这就是智慧的起源。产生、回答、比较、提炼问题的过程,赋予了我们对公正客观历史事实的执着追求。所有这些过程也让我们形成了对《史记》真实性的质疑和批判,逐渐形成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关羽晚上读《春秋》,他也试图寻找历史的是非。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义。春秋可以为他找到答案。《春秋左传》中记载了大量的义士事迹。这些人和事引起了关羽的很多思考。他成就了关羽的忠义思想,关羽后来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关羽的忠义思想确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而且有相当复杂的内容。这种忠诚思想有以下特点:
第一,一个英雄不服从两个主人。
关羽曾经追随刘备,矢志不渝,永不改变,至死不渝。关羽的“义”,就是忠信、忠诚。关羽跟着刘备。三方斗争中,弱势一方,尤其是早期,屡败屡战,无立足之地,但他意志坚定,从不动摇。为了救刘备的妻子和孩子,他被临时派到曹颖。曹操为了收买他,三天小宴,五天大宴,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但他不动心。一旦他发现刘备的去向,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他前进。关羽的重义已经到了藐视一切的地步。这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言出必行。
关羽的一言一行从来都是和“义”联系在一起的。为了“义”,他可以快速飞刀,使人倒地,也可以掉转马头,让敌头逃走;可以勇敢战胜强敌,瞬间胜利,也可以不堪其扰,把人置于剑下;你可以无视军师,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可以服从,忠诚。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被义所约束,为之所动。正义高于一切。
第三,强调义,不惜废公。
关羽的“义”有很强的个人忠诚。华容道因义放曹操,不足为训。《三国演义》写到这里,多次提到“义”。比如曹操说:“君子重信义。将军熟读《春秋》。你不知道耿恭的连队追的是子濯的乖儿子吗?”也是作者说的“云长是个大义之人,想起曹操当年的诸多鼓励,后来,怎能不动心?”这真是把害意写成了善意,这样的“义”真的不够。
关羽被害于孙权,《三国演义》讴歌:“日头如镜,春秋只是一片薄云。”“风雷无双,日月争辉。”赞美的分量,无以复加。关羽死后,他出现在玉泉山保护百姓,村民们感受到了他的德行,于是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庙,四时祭祀。这可能是最早的寺庙关闭。
随着关羽忠义思想的深入,关羽从历史上忠臣的形象变成了被模仿的偶像,地位也从大臣变成了皇帝。明清时期,关羽崇拜达到高潮。关帝庙到处修建,烟花连年不断,成为民间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