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青花瓷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怎样的?
青花瓷在唐代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可以看到20多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碎片。凤屏山博物馆收藏的蓝白条纹复制品;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个花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个鱼藻罐;南京博物馆收藏的点画梅朵纹身图案。通过对扬州出土瓷件的胚、釉、色的研究,以及对唐代巩县窑的材质、工艺条件的分析,初步得出唐代青花瓷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的结论。近年来,在珙县窑遗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进一步证实了唐青花瓷的产地在河南省珙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可以看出,青料颜色丰富,有晶斑,锰、铁含量低,含铜、钴,应为中西亚进口。胎质粗松,灰褐色,烧结程度差。底釉白黄,珐琅较厚。在胎釉之间涂抹化妆土。容器的种类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装饰图案除了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缸,都是花草。其中,花卉的图案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卉,尤其是康乃馨、梅花等小花。另一类是典型的阿拉伯图案,几何图形如菱形的活页图案。从这个角度,结合唐代青花瓷出土的地点(扬州是唐代重要的港口),可以证明唐代青花瓷以外销为主。
宋清华
经过初期,唐代青花并没有迅速发展,而是衰落了。到目前为止,人们只能看到两个塔基遗址出土的十多件瓷器。一是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塔基发掘。共出土青花碗13件。塔砖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绝对日期;另一件是1970年,浙江省绍兴市环翠楼塔基出土一件青花碗腹残片。塔塔基出土的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
这十多件宋青花瓷都是碗的碎片。胎质越来越厚越来越薄。装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条纹等。蓝白色的发色在前一处更浓更暗;后一种更轻。如果发色较暗,应该是因为罩子的透明釉太薄。浙江省本身就有丰富的钴粘土矿物,这些青花瓷应该是用当地的钴料制作的。他们和唐清华没有直接关系。
袁清华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由于元青花瓷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中Al2O3含量,提高了烧成温度,降低了烧成过程中的变形率。所以大部分器物的胎体都是厚而饱满的。胎色略灰黄色,胎质疏松。底釉分青花和蛋清两种,乳浊感很强。所用绿色料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国产料为高锰低铁绿色料,呈青蓝色和灰黑色;进口料为低锰高铁绿色料,呈绿色,颜色丰富,有锈斑。在一些器皿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主要有家用器具、祭祀器具、墓-墓-墓-墓-墓-墓-泉-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泉-墓-墓-墓-墓-墓-墓除玉壶外,泉底满釉,其他器物底部砂质无釉,呈燧石红色。
元青花纹饰最显著的特点是构图饱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多以一笔见长,流畅有力;轮廓渲染厚重沉稳。主题装饰的主题是人、动物、植物、诗词等。人物有高适图(四爱图)和历史人物。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常见的植物有牡丹、荷花、兰花、松树、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词难得。彩绘牡丹的花瓣多留有白边;龙纹头小,颈细,身长,三爪或四爪,背上有脊,鳞片多呈网格状,雄健凶猛。辅助装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币、海水、回文、云彩、芭蕉叶等。莲瓣形似“牙套”,道教珍宝多绘于莲瓣;如意云纹中,常画海八怪、断枝莲花、缠枝花,画三阶云;芭蕉叶中间的梗是实心的(填充绿色物质);海水线是粗线结合细线。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达到巅峰,然后衰落的时期。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代康熙时期,青花瓷以“五彩青花”达到顶峰。清朝乾隆年间以后,由于粉彩瓷器的发展,逐渐衰落。虽然在清末(光绪)复兴,但并不能延续康熙朝的繁荣。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严谨精美;民窑器洒脱,画面写意。从明末开始,青花逐渐吸收了中国画技法的一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