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学理想主义体现在哪里?

新中国文学五十五年的成就与展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从一个饱受蹂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屹立于东方的现代社会主义强国。新中国文学伴随着自己的国家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既有欢乐,也有波澜。

新中国文学以改革开放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深受毛泽东及其文艺思想的影响,强调文艺要服从政治,文艺必须为工农兵和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还强调文学艺术“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所以更具有普遍性。”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给文学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方面,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社会的热情,也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创作新文艺的热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投身于这样的创作工作。但当时不止一次的左倾错误伤害了很多作家,使得毛泽东原来的一系列正确的文学方针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甚至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后期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纠正了“左”倾错误。不仅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文学艺术也空前繁荣。最近25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900多人增加到6000多人,各省市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达到45000多人。许多非会员的政府官员、学校教师、记者等各界人士和大中学生都在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各大城市也涌现出一大批自由作家。因为邓小平曾宣称“写什么,怎么写,只能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并逐步解决。对此,不要干涉。”这种创作的自由,使得文学主题、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和探索成为必然。在文坛,可以说新人辈出,佳作迭出。

虽然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总的来说,它开辟了中国人民文学的新时代,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空前繁荣的时期。今天,中国每年出版近5万首诗歌,相当于整个唐诗;中篇小说约5000篇,小说近1000篇。散文作品不计其数,包括报告文学、文学传记、散文、随笔、小品等,发表在全国600多种文学期刊和2000多种报纸上。在戏剧领域,只有电视剧,年拍摄量达到10000集以上。作家创作出版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作品并不少见。

建国初期,中国文学深受苏联文学的影响,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多受苏联文学的启发,其基本创作主题是歌颂革命历史和歌颂新社会,与早年的苏联文学相似。自然,因为它展现的是中国的生活和人物,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优秀的作家不免被赋予了中国风和中国气派。如孙犁的《暴风雨的故事》、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太阳》、梁斌的《红旗》、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马拉钦夫的《茫茫草原》。赞美新社会的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三里湾》、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山区巨变》、刘清的《创业史》、曹明的《乘风破浪》。当时,著名作家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艾青、田汉、曹禺,诗人郭小川、贺敬之、文杰、、李瑛、巩留,散文家刘、、、杨朔等。也赞扬了革命历史和新社会。上述作家的优秀作品都充满了革命激情,着力塑造工农兵新英雄形象,突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书写新时代人民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字里行间充满理想主义。至今仍是新中国文学早期的经典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刻画典型人物的生动性和丰满性。它们对于塑造人们崇高的灵魂,帮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仍然充满了思想教育和现实认识,尽管它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优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左倾错误乃至“文革”的发动,使中国文学的题材和主题越来越狭窄,形式和风格越来越单调和千篇一律,使创作完全停顿。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由于文化也是向世界各国开放的,所以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为政治服务”或“从属于政治”的口号,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包括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日益凸显。从这一时期众多著名作家的作品来看,如王蒙的《卜力与蝴蝶》,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与红高粱》,以及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的先锋小说,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还有北岛、舒婷的“朦胧诗”。中国新时期文学不仅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文学的影响,也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鲁萨的《绿房子》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作家的必读材料,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样。前苏联作家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像艾特玛托夫这样的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很多中国作家都认真读过。这一时期,由于大量留学生被派往西方发达国家,来自这些国家的新作家自然更多地借鉴和吸收了本国文学的优点。这些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中国文学的艺术视野、表现方法和技巧。

然而,在新时期,富有人文思想的现实主义仍然主导着中国文学。在过去的20年里,现实主义一直是对外开放的。在借鉴了80年代中期国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热潮后,更多的作家在90年代多向的艺术探索中回归现实主义。新时期之初,不仅、冯骥才、张贤亮、、、丛、冯、等中年作家,而且他们那些煽情的短篇小说和故事也开始了现实主义。之后的知青作家,如的《虚度年华》、梁的《雪城》、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铁凝的《玫瑰门》以及陈、韩少功、陈、史铁生的优秀作品,也都是现实主义的。获得最重要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大部分作品,比如小说《黄河向东流》(李准)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的困难和民族凝聚力,《冬天里春天的沉思》(李国文)《长期危害中国革命事业的困难》,《沉重的翅膀》讲述改革现实的困难(张洁), 《钟鼓楼》(刘·)和《白鹿原》(陈·)描绘的北京四合院里的市民生活和风俗,《选择》揭露了当前社会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长恨歌》(王安忆)再现了上海巷小女孩卑微的悲剧,都是现实主义作品。 周、、李、、关仁山和军旅作家、、、周大新、阎连科、刘建伟这些多年来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都很抢眼。许多报告文学作家,如陈慧芬、何建明、黄济人和乔麦,更善于反映现实的历史进程。在诗歌和散文领域,现实主义作品也占大多数。鹿苑、韩牛、叶延滨、林莽的诗歌,季羡林、黄梅、穆峰、王充闾、周涛的散文,严修、邵燕祥、穆晖的散文,都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虽然仍有英雄情结,但更注重普通人的生活和形象,人物描写比理想渲染更贴近现实。如殷的在多灾多难的生活中,在的幸福生活中,等等。就连汪曾祺、笔下的街头人物,以及鲁的“弄堂人物”中的许多普通市民形象,在文坛上也是家喻户晓,深受读者欢迎。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题材的创作历来为中国作家所重视。《左传》、《国语》、《史记》等早期历史作品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题材和宝贵的叙事艺术经验。但在建国后的27年里,历史题材的创作因容易被视为“影射现实”而受到批判和迫害,参与创作的人寥寥无几。新时期,这一领域的创作将日益繁荣。姚的《李自成》、的《少年皇帝》、徐兴业的《金瓯阙》、的《孔子》、刘思芬的《白门柳》、二月河的《雍正帝》、唐的《曾国藩》、熊的《张》,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从炎黄到孙中山,历代重要的皇帝、将领、才子、美女,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被作家写进小说、剧本的。对历史的重新想象,自然带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传奇色彩。但历史题材的创作近年来受到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有好的历史事实,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肆意捏造的“笑话”,引起了争议。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也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追求权利平等和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近代秋瑾,后来成为人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以后,新文学中出现了冰心、丁玲等许多女性作家,为这一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新时期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并不局限于追求平等和男女平等,而是更加注重揭示女性自身的特点。陈染、林白、许、海楠、、和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她们大多深受波伏娃《第二性》等西方女权主义作品的影响,以大胆书写女性的命运、女性的性意识和性感受而闻名。张抗抗的《做女人》体现了这种女性对自立、自由、人生自由的追求,批评家认为这种女性形象超越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也非常重视对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挖掘和培育。许多这方面的重要民俗、故事、歌谣被整理出版,如《民歌集成》、《民间故事集成》等。特别是整理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和叙事诗,如藏族、蒙古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以及撒尼的《阿诗玛》、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民间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与世界相遇,是当代中国文学应该引以为豪的一件大事!少数民族作家的兴盛,时至今日,包括过去没有作家的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如蒙古族的和,巴和扎拉尕胡,壮族的陆迪和魏其林,维吾尔族的赛皮丁和提依甫江,彝族的李乔和吉加,朝鲜族的,白族的小雪,藏族的伊善增,土家族的孙建忠。

新中国的儿童文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元婴、金进、叶盛、柯岩、金波、范发家、高洪波等儿童诗歌,严文井、陈伯吹、贺怡、洪、葛、等童话,任大林、任大兴、胡琦、严阵等儿童小说,高士奇、郑文广、叶永烈等科幻作品,任德耀、刘厚明等科幻作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网络文学的兴起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虽然鱼龙混杂,但电子网络无疑已经成为传播文学最便捷的渠道和方式,成为各国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在回顾新中国文学时,我们不能不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萌芽的规模。中国网民至今已超过8300万,网络文学受众数量可想而知。

如果说过去中国文坛更多的是受政治导向的影响,那么现在,作家写什么,怎么写,更多的是受市场消费需求的影响。在很多作家那里,对纯文学的追求往往更多地受到市场和金钱报酬的制约,往往导致写作浮躁粗糙,迎合了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也导致作品缺乏理想之光,甚至思想道德感的消解。文学中中性描写的流行与此不无关系。一些文学报刊、出版社过于偏向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进一步助长了上述不良倾向。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由于广泛借鉴了世界各国文学的长处和创新经验,其描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众多反映巨大时空的人物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到人物心中微妙的情感波澜和意识流动,许多作家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从构思到语言都力求更具个性和原创性。作家对社会弱势群体也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应该说,文学在人性的深度和社会生活描写的广度上都超越了前期的文学。但是,在艺术上移植一些西方作品的经验和模式的情况并不少见,结果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甚至难以理解的作品,值得我们反思。

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中国文化以其独特而悠久的传统,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并不断创新,从而延续了五千年,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吸引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由于它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泛阅读的语言之一,与英国文学不相上下。新中国文学反映了13亿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积淀了悠久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了世界现代文学的长处、新经验和新创造。它必然会因自身的现代化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这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人民文学,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所用。大多数作家都是站在人民的思想立场上看透人生,评价历史。他们也看重人民的审美,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中国气派的作品。它们告诉世界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描绘许多国家和民族不熟悉的新世界和新人物,从而产生其新的世界价值。

当前,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倡导“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回顾新中国文学的历史,展望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我们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前景并非没有忧虑,而是充满乐观的信心。我们深信,有着宝贵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中国文坛,一定会正视自己的历史,努力避免过去的不足,进一步坚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文学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以宽广的艺术视野,更好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中去。正如邓小平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自觉学习人民生活中的主题、题材、情节、语言、诗词、绘画,用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培育自己”,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水平,用更多的优秀作品回报人民,在世界文坛上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