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匈奴刘渊称汉帝?
刘渊,生年不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他的祖父是可汗罗敷,父亲刘保来自左王献,母亲是匈奴人胡彦。据史书记载,匈奴刘姓源于汉匈关系。当时匈奴强盛,刘邦“以其女为妃,其妻为冒顿,二人为兄弟,故其子孙以刘为氏”(《晋书》),其中以刘渊的叔祖和父亲刘保为代表,取汉文名。刘渊承袭父祖,随姓刘。
刘源生来体格壮硕,身姿不凡,深谙为人之道。因为他文武双全,而且语言惊人,司马昭对他格外尊重。西晋时,刘保驾崩,刘渊继父位,成为南匈奴左部统帅,历任北都督、建威将军、五大都督。这一时期,刘渊的“明刑法,禁止恶行,慷慨钱财,推诚纳物,五杰男女”(《晋书》),汝州、河北一带的著名儒士,也不远千里前来拜访,个人威望与日俱增。
“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统治邺城,封刘渊为宁硕将军,督五军部。当时因为战乱,中原的汉人大量迁移到江南,并州的胡汉力量对比和人口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匈奴贵族刘璇等人看到司马氏家族被蚕食,天下鼎沸,国家得以复业,便秘密推举名将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得到消息后,几经周折,成功除掉了司马颖。毕竟,龙最终还是落在了海里。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十月,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建立政权,国号汉,改元西。由于金氏尚在,四方未定,刘渊并未贸然称帝。而是效仿刘邦自称汉王,按汉制设官。元熙五年(308),刘渊正式称帝。匈奴人刘渊一心兴国,为何称他为汉帝?笔者认为,这与刘渊的身世和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
刘渊自小生活在汉朝。他热爱阅读,痴迷于中国文化。他曾拜党名官员崔友为师,研究中原地区的经学、史兵著作,甚至“略诵之”,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这从刘源七岁丧母时的孝顺礼仪就不难看出。以后,在与太原著名儒生王昌、王浑、王绩的密切接触中,刘渊逐渐成为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匈奴人。
崇尚国学,让刘源爱上汉化;刘渊在官场的经历和遭遇不公,也是迫使他主动向汉人和中国文化靠拢的重要因素。晋武帝在位期间,王浑、王绩等人推荐刘渊担当消灭孙吴的重任,但遭到孔勋和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劝谏》中“非我族类,则心异”(《晋书》)一句话,既伤了刘渊的自尊心,也反映了中匈两国的民族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