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的迁徙过程
炎黄族是汉族的主要来源。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崛起于中原黄河两岸的颜地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结成部落联盟,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汉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称霸中原。追根溯源,汉人素有“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之称,他们的起源就基于此。
后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族夏族与黄帝部落有了直接的关系。在《史记·夏本纪》中,司马迁明确指出夏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云:“禹父谓之鲧,鲧父谓之颛顼,颛顼父谓之昌邑,昌邑父谓之黄帝。禹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孙子。”
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人还与生活在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炎黄部落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族女始祖诗大雅说:“爵生时,生于江源”,即《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弃其名。他的母亲是泰的女儿,叫姜媛。”
是一个叫姜的部落,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周人的祖先是部落。至于周人的男祖,则被姜渊所弃。《史记·周本纪》说:“弃于邰,谥号后稷,不姓稷。”黄帝是一个姓姬的部落,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周族的祖父世系是姓姬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和汉族有关系。如、朱德在《祭黄》中说:“和合之祖,我造于中国;魏延摄面,曰豪。聪明睿智,光芒苍凉;建此大业,巍然屹立东方。”(朱德与:黄献礼,《新华日报》,4月5日,1937。汉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黄帝为鼻祖,称其为“人类的始祖”。
至今,位于陕西中部黄陵县的黄帝陵,传说是黄帝陵。它被数万棵古柏环绕,矗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民族起源的象征。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式
中国近65438亿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各地。经过几千年的民族交流、迁徙和发展,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地域分布呈现出交错分布、混居的局面。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居住着两个以上的民族。
很多民族分布很广。比如,三分之二以上的回族散居在全国各地。蒙古族、满族、苗族等民族也广泛分布于各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建设需要,民族人口动员力度加大,使各地区民族成分更加多样化。比如北京有56个民族成分,其他大部分省区都有30多个民族成分。
同时,在长期的发展和迁徙中,许多民族逐渐形成了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固定聚落。比如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73%;大约70%的藏族人口居住在西藏和四川。超过99%的维吾尔人生活在新疆。
92%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布依族、白族、傣族、哈萨克族等其他几十个民族在某个省份的集中度超过98%,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
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已形成一定格局。从全国来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内陆边境地区。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但由于民族地区范围广泛,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显著,因此人口分布极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