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
其次是“治天下,反专制,爱国”的理想。王夫之在《资治通鉴》和《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皆大同也”。
再次,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的实体,而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对象,普遍原理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绝不能说具体的事情要看大道理。王夫之认为,“玄学”与“玄学”虽有上下之名,但并不意味着有上下之界。从知识的来源来说,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物的抽象中得来的。所以要先有具体的形状,再有抽象的想法。道家和佛家认为虚无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有”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认为这颠倒了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通常讲无,这是相对于有而言的。就好比说乌龟相对于狗没有毛,兔子相对于鹿没有角。所以,谈“无”只是谈“无”。王夫之认为,废不动,绝寂灭,这是天地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与象为静”,“静者为静,而不可动”,“动者趋向动,动而止者为静”。王夫之的话说明,静止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趋于稳定,成为一种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的,灵活的。
四、心物(知行)之辩——王夫之对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七点:“生而有知”的超验主义。王夫之曰:“耳明,目明,心锐。入世之声究其理,人之道也。聪明必须以声音来区分,清晰必须以颜色来决定。想得到就能得到,想不到就做不到。你是不是突然有一种味道,但一眼就能看出来,却不想去想。洞口明亮,像一只萤火虫。去吧,那么世间的生命都知道,没有什么像动物。”(《读四书·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进入世间万物的声音中,探索认识事物的规律。换句话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知识不是天生的。第五,揭示了“名”、“词”、“推”的辩证本质。王夫之认为,真知必须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无所知。”概念能否忠实地描述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的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它们的共同点是,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象,才能达到与本体的统一。王夫之提出“思考”,意思是人能正确思考。王夫之把概念看成一个过程,既不能执着于概念而僵化,也不能把概念的运动看成瞬间生灭而不留痕迹。
第六,理势统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了“理与情的统一”,并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对前人提出的“复古观”、“循环史观”等历史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第七,人性论一天天诞生。王夫之在其著作《四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也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去权衡和选择。他说:“人生之初,人没有权利,不能据为己有。”.....人出生后,既有权利也有能力据为己有。